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摇啊摇,一路摇到青龙桥

(2011-12-20 15:10:34)
标签:

杂谈

摇啊摇,一路摇到青龙桥摇啊摇,一路摇到青龙桥
摇啊摇,一路摇到青龙桥摇啊摇,一路摇到青龙桥
摇啊摇
一路摇到青龙桥
李云胜 文/摄

    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青龙潭路,一路通往肥西县的上派镇。于是,古老的小镇又增加了一条连接省会的快捷通道,将彼此更加紧密地对接在一起了。

多了一条进城的道路

    真的不知道,这条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一路延伸到肥西上派镇的青龙潭路,到底是属于合肥市的还是属于肥西县的。
    《肥西县地方志》主编马骐先生说,肥西县政府自打解放后一成立就居住在上派镇。以前,去合肥办事,基本上是通过合安公路。那时,上派河上只有一座老桥,后来又在西边修建了一座新的派河大桥。
    青龙桥是上派河上的第三座大桥,没有修通以前,青龙潭路从合肥到上派河岸边为止,过河还是要绕道新老派河大桥。那时的河对岸也有一条道路,是人民东路在河边向南延伸部分。
    我们在青龙潭路路边的一处工地上遇见一位杨大爷,他是到工地上看新发现的古墓群的。听说我们来意,他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岗,所以才有古墓埋在附近呀。2009年的时候,青龙潭路从耕耘路至锦绣大道那一段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表面坑坑洼洼,高低起伏,中间还隔三差五地堆放着几个渣土堆。
    那时,经过那里的汽车司机形象地给青龙潭路起了个名字:搓衣板路。晴天的时候,行驶的车辆后面扬起一阵尘土,路人只能捂鼻前行;雨天就更要命了,尽管司机师傅以及放慢了脚步,可还是泥水四溅。而进进出出的又多是大型的载重车辆,日复一日,路况越来越差。低洼处积水近1米深,地盘低的轿车根本没法通过。
    这两年随着合肥大建设步伐的加快,青龙潭路已经重新整修过。又在上派河上架设了一座气派的现代化大桥——青龙桥,将合肥市区和上派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杨大爷的老家在上派镇的派河驿,自古就是合肥四驿之一,列入了清代官府建置并有“额编”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业单位,吃财政饭的。后来习称馆驿,解放以后的记载是92户、415人,为馆驿乡政府驻地,现在是馆驿社区。从前回老家要绕道金寨路,经过合安公路。现在方便了,从青龙潭路过青龙桥,20分钟不到就达目的地。
    因为青龙潭的修建,如今的上派镇已建成金寨南路、翡翠路、青龙路进城通道,市区公交车也直通上派,交通便捷。县城自来水、电、天然气基础设施已同省城合肥对接,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上派镇实际上实现了和省城的无缝对接。

居住地酷似家乡模样

    在青龙桥那里溜达,已经感觉不到与合肥市有多大的区别。
    桥畔就是派河社区的驻地,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上派镇合肥“141”规划西南副中心,镇辖14个社区、20个村民委,镇域面积122.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
    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听略显呆板的公文式的介绍。倒是青龙桥下一位打渔的老汉引起了我的兴趣。
    渔翁名叫万喜发,今年已经68岁,小时候是在江浙老家长大的。后来随跑船运的叔父来到巢湖,20多岁的时候与上派镇的一位姑娘结婚,“倒插门”来到了上派胡湾村。
    因为生长在江南水乡,他非常喜欢这条最终注入长江的河流。眼前的这座青龙桥也让他想起了故乡的那座小石桥。
    小石桥有个温馨的名字——外婆桥,长不过十几米。传说是七仙女留在凡间的一对儿女为给外婆祝寿,千里迢迢到那里寻找外婆,却被见一道又深又急的溪水挡住去路,十分着急。这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参加蟠桃会也正巧经过那里,见此情景就用手中宝剑在溪水上划了一个大弧形。眨眼间水面上出现了一座石拱桥,终使祖孙得以相见。     

    江南人习惯人把姥姥称作外婆,为纪念王母娘娘对外孙、外孙女的一分至爱之情,后来就把这座桥取名为“外婆桥”。万喜发还记得小时候睡觉时外婆唱的摇篮曲:
    摇啊摇,摇啊摇,
    一摇摇到外婆桥。
    妈妈给我吃年糕,
    外公说我好宝宝。
    外婆抱我眯眯笑,
    塞给我一个红纸包。
    自从“嫁”到上派河畔,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给了他许多慰藉,想家了,就在河边撒上一张网。打不打得上鱼还在其次,主要是体会一下水乡的氛围。

路旁居民难忘的记忆

    也难怪万喜发将上派河当做故乡的河流,那其实和他家乡的外婆桥下的河流一样属于长江水系。
    派河社区的张女士对此有更深刻的感触,她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她说青龙桥是2010年才修建的,她家地处派河之滨,青龙桥旁,是看着青龙桥如何架通南北的。
    解放初期的青龙桥那段河流,因为多年失于疏浚,河道几乎阻塞,堤岸损毁严重。1956年,肥西县成立派河疏浚工程指挥部,动员三河、烟墩、上派三个区的民工,共2万多人,对上派以下主河道进行疏浚。
    绵延20多公里的河堤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那时没有什么机械化的工具,靠的就是肩挑手提,硬是清理出42万立方米的淤泥,并改直那里的弯道,拆除了上游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桥,

填实了河床。
    不过那次改造由于资金、人力的限制,还有许多弯道并没有得到整治,汛期一到,排洪还是不畅。没过几年,河道重新淤积。老人们回忆说,即使是一些不大的汛期,上游的上派公路大桥也经常被淹,青龙桥那个地段的河流,河流经常溢出堤岸,周围的居民每到汛期只有投亲靠友,水退了才能回来重新治理家园。
    1985年,肥西县再次作出根治派河规划,1987年的时候,上派河堤岸两旁再次汇集了治河大军。一共裁直7处大弯,缩短了流程6公里。主河道排洪流量由原200立方米/秒,提高到650立方米/秒。整个上派镇包括青龙桥那里才根治了水患。

手记

    合肥的县郊居民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昔日的乡村越来越接近合肥市区,有的已经属于合肥市区范围。肥西县城因为通了公交车,实际上和合肥已经零距离接触。
    青龙桥附近的居民体会犹深。网友“荷花塘”说,城市化了,生活方便了,却形色匆匆,丢失了童年的那份淡定。
    那时的老家村庄里有口小池塘,一到夏天,满塘翠绿的荷叶衬托着娇艳的荷花,香甜的莲子,还有那美丽的香蒲草,香气溢满了天空。
    孩子们在那里游泳,满堂的荷叶连成了片,远远一看,根本看不见水。只有下到水里,才能看见荷叶下的鲢鱼游来游去,经常被惊吓得一跳,溅了他们一身的水。
    随手掰一颗莲子送入口中,那香甜的感觉会刺激你全身的神经,会让你迸发仰卧荷塘的欲望和冲动。还有那点缀于荷花荷叶中间的看蒲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抚摸那光滑的草缍,轻轻地敲打你的脸颊,便似敲开了你紧闭的心扉,童年的好奇,少年的向往,青年的迷惘,中年的困惑,老年的叹息,便都随之飘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