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有个磨店

(2011-12-13 15:34:53)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中国有个磨店中国有个磨店中国有个磨店
中国有个磨店
李云胜 文/摄

    “中国有个磨店”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和妻子马兰去磨店时说的,而我们第一次去那里,也被当地的风情所吸引。熟悉磨店风土人情的人士说,用1321就可以概括磨店今天的景象,而我们也在那里随便看了几眼,从此记住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第一眼:美食休闲文化街

    磨店的名气这几年越来越大,光是行政区划的变更就引人注目。
    历史上,磨店属于合肥县东乡。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根据江淮区党委的决定,将合肥县析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磨店归属于肥东县。起初,那里为江淮解放区第五行政区管辖,同年4月划归巢湖专区,1952年3月属滁县专区,1956年1月属蚌埠专区,1958年7月属合肥市,1961年4月属滁县专区,1965年7月属巢湖专区。1983年7月复属合肥市。
    曾经干过村书记的李道炯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磨店人,聊起磨店就像说自家小院里的故事一样。他说磨店算是古合肥县东北方的一个首集,原集镇内有大小两个水塘,站在高处望去,就像一个水磨似的,磨店之名由此而得;也有传说原磨店乡境内水系丰富,水上交通发达,许多石块运到集镇雕成石磨,集镇因卖磨得名。
    有一点是确切的,早在明代时,磨店是合肥通往侍郎镇(今磨店群治村)途中的一个小店,后侍郎镇毁于战火,人群往这里积聚,磨店逐渐发展成为集镇,距今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我们的车辆刚进入磨店的时候,就被街头高大的牌坊震撼了,那背后是一条长1.5公里的徽派建筑群——李鸿章美食休闲文化街。李道炯先生介绍说,这条街是2008年开工建设的,当时的项目目标是能长期吸引海内外游客,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同时带动交通、餐饮、商贸等相关服务事业的发展。
    这条街建设之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和妻子马兰两次来磨店游玩,在街上吃到了遐迩闻名的“磨店豆腐”,第一箸下去就赞不绝口。他建议说可以结合李鸿章、王亚樵等磨店名人,将磨店的美食成系列开发出来。可能就是余秋雨先生当年的一句话,才成就了今天的徽派建筑群李鸿章美食休闲文化街。

第二眼;两个名人的故乡

    时光到了2002年,那一年,磨店从肥东县划归了合肥市瑶海区。又过了几年,到了2010年,磨店又从瑶海区划到了新站区。
    作为乡镇,磨店是新农村建设的“千村百镇”的示范点;变成社区,这里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计划。磨店社区社会事务办的同志向我解读了何为1321,即职教城、南部工业集中区、集镇商贸区、北部人文生态旅游区一城三区,已经李鸿章、王亚樵、少荃湖二人一湖。
    我感兴趣的当然是磨店的那两个名人。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翁飞博士指出,从1861年开始一直到1901年,是自从清政府建立以来,中国相当关键的一段历史时期。而在这四十年当中,中国所发生的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和一个人的名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人就是从磨店走出去的李鸿章。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告诉我一个最新消息,李鸿章家族刚刚完成第六次续修宗谱。据清同治年间首次宗谱记载,明朝末年,江西湖口许氏家族,为躲避战乱,迁来此地定居。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20岁进京时,曾作七律《入都》10首,在晚清传诵一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第一首: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风高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月/有人从此到瀛洲。豪气万丈,溢于言表。
    另一位名人就是“暗杀大王”王亚樵,也许是惺惺相惜的缘故,他的墓地,距离李家故里并不远。而当地人也习惯把两人都称为“狠人”,想来,都是顺应了那句老古话,“无毒不丈夫”,成大事者来不得儿女情长。

第三眼:土菜成就的美味

    上次去磨店张店村陆老组,看见红色的条幅上写着一行字:摘柿子、吃豆腐、游磨店。当地的朋友说,要是不去品尝这里的土菜,那你就等于没有来过磨店。
  磨店,磨店,谁能说磨店的石磨当时不是用来磨豆腐的?当地的朋友把我们带到一家豆腐作坊,那里的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的,石磨、大浆缸、木制磨盘、压榨土工艺、柴火灶等。
    都知道豆腐的发源地在寿县,那里因为有了珍珠泉,制作出来的豆腐洁白、细嫩;而磨店的豆腐自有自己的特点,色白如雪,鲜嫩可口,刀切如玉,坠地不溢,香气扑鼻。据说,因为李鸿章的推荐,慈禧喜欢上了磨店豆腐,特意让制作成臭豆腐进贡。
  当然,磨店的美食可不止一个豆腐,腌制板鸭、土鸡蛋、挂面圆子、少荃湖鱼、小花生是每一个到磨店游玩的人的最爱,而老鸭汤、土鸡蛋饺、熏制小笼肉、鱼头豆腐、小肚汤、熟食狗肉等,如今也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成了合肥城里大饭店的招牌菜。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初冬,窗外北风呼啸,室内暖意融融。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端上来的是一个火锅里面堆满了各种食材。东道主问我知道这道菜吗?我笑笑说,这在我的老家叫“一锅熟”,冬日里的家常菜,却营养丰富,适合节令。前天中午吃的就是,把排骨、香菇、杏鲍菇、木耳、大白菜放在一起红烧,过去用的还是栗炭、泥炉,更有风味。
    东道主摇摇头说,这和你们老家的“一锅熟”做法一样,名气却大相径庭。相传1896年的时候,李鸿章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洋人连吃几个小时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他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大杂烩”。
    余秋雨和马兰到磨店也吃过这道菜,还说现在美国的中餐馆里,“李鸿章大杂烩”仍然还是保留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