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洋”商行鸿义发
李云胜 文/摄
今天的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与含山路交口处,昔日有座宽敞的铺面,主要经营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庐州人习惯称为“五洋”商行,不仅四乡农民上城必去那里,连周边的舒城、庐江、巢县、六安的小商户,也将那里当做批发市场。
虞四爷坐镇东大街
当地的文史专家在聊到合肥古代商埠的时候。会搬出相关资料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马、牛、羊、皮革、铜器等大宗商品经这里集散。具体到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地段,唐代繁荣,明代尤甚,金斗河沿岸货肆林立,商贾喧阗,绸庄、布店、酒楼、茶馆鳞次栉比。
东大街这个叫法可能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合肥本地人和外来的商人在那里开设杂货店、鞋帽行、绸庄、布店、裁缝铺、酱园店、刀剪店、饭店、酒楼、糕饼坊、纸行、成衣店、估衣行、线店、家具行、香店、皮张店、古董店、茶叶行、砻坊、糟坊、黄烟铺、麻行、绳行、画像室、裱画店、钱庄、当铺等,可以说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店堂是应有尽有。
到了清末的时候,英、德、意、日、法、荷、美等国商人或代理人纷至沓来,一方面收购农、副、土特产品,一方面以高价兜售日用工业品。那一时期,中国商人的日子不好过。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瞄准了从外国进口的新奇商品,卖起了洋玩意儿。
鸿义发就是这样一家商铺,主要经营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大家习惯称为“五洋”商行。
老合肥刘志元先生的家以前在东大街哑巴巷里,小时候听家里大人说,鸿义发的创办人姓虞,排行老四,人称虞四爷。当时,由于日货倾销,造成合肥城里商铺大量倒闭。东大街有一家商店的老板将资本全部蚀光,将家里的房屋卖掉尚不足抵债,最后自杀了事。
但虞四爷却艺高人胆大,那看出了“洋货”的好用,决定开设商铺专卖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所谓“洋油”其实就是煤油,那时的合肥人还不习惯用煤油点灯,基本上用的是豆油,火苗小、黑烟大。虞四爷就选择几条街道挨家挨户免费送煤油灯,居民们一试,不仅亮堂,还没有烟熏。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就是那次成功的营销,奠定了鸿义发后来在合肥商业中的地位。
“国大代表”虞荫生
如果说鸿义发是在虞四爷手里发家的话,那么传到儿子虞荫生的手里,不仅生意顺风顺水,在场面上也是如鱼得水。
熟悉民国史的人都知道,1928年北伐之后,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实行训政一方面为宪政实行做准备。1936年五五宪草通过,国民政府预定于1937年举行制宪国民大会,于是在1936年同年,于全国举行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但随后抗战爆发,制宪工作暂停,选出之代表并没有实际进行任务。一直到1946年才延后召开制宪国民大会,而且十年前选举出来的代表资格仍旧有效。在一份当年的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名单里,虞荫生的名字赫然在目。
虞荫生是作为职业团体代表参加“国大”的,他当时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安徽省商会会长,由此可见他在商界的地位了。
有一件是可以佐证他的通天本领。我在采写《搁浅的江淮路》时,从时任安徽省公路局局长刘文潮的回忆文章看到,1948年,他主持将东大街改建成“江淮路”。解放前的合肥,许多人都没有见过水泥,把它称作“洋灰”。在审定修建“江淮路”规划的时候,决定加铺水泥泥浆路面。
解放前的安徽,各项基础产业都很薄弱,当时连水泥也不会生产,只有去当时的首都南京采购。为了挑选采购水泥的人选,他们专门开会商量,最后决定由当时在合肥有一定声望的“国大代表”虞荫生前往。虞也把这项工作当成是对他的信任,也是为合肥的公益事业尽力,慨然应许。水泥采购后来后,被堆放在一个旧庙里,满足了修建“江淮路”的需要。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当时住在东大街李府旁的撮造山巷,亲眼见证了“江淮路”如何被修成了一条弯弯路,那里面也有鸿义发的“功劳”。
1948年6月,修路工程在爆竹声中启动。按照规划,两边的房屋都要后退5米。但丈量到明教寺时,因系文物保护单位,不能拆动,路就拐了一个弯。拆到鸿义发五洋店门前,由于房主兼店主皆是虞荫生,必须加以照顾,便绕道而去。
倒是李鸿章故居没有这么幸运,那时的李家大势已去,整个老宅被拆去了一多半。
鸿义发的几个传说
在寻找当年对鸿义发知晓人的过程中,刘志元先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当年,鸿义发经营“五洋”商品,其实好多还是国内生产的。那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资本虽然步履维艰,但毕竟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
比如说洋火,以前的教科书上说旧中国一穷二白,连火柴也生产不了,那有一点夸张成分。最起码鸿义发的经营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大部分还是中国人开办的工厂生产的,只是由于生产工艺是外国引进,老百姓习惯那种叫法。
说鸿义发名气大,坊间到是有不少与之有关的传说。
鸿义发成立之初,每日营业款都存在李府开设的钱庄里。当时正是辛亥革命,合肥即将光复,革命党人孙万乘回到合肥策动起义。但当时府县两级田赋钱粮滞纳甚多,财政空虚。而新成立的军政分府广设机构,改编军队,开支浩大,不得不向地方绅商筹款。
当时的东大街是钱庄的集中地,号称金融一条街。而鸿义发、德和庆、益兴隆等诸字号在钱庄内的存款全部被冻结,凡李府投资入股各商号的钱财物资,亦予查封,悉数充作军政经费开支。各户钱庄均用笆斗盛装银元由枪兵护送,运到军政府。
还有一件是流传得更邪乎,说是虞四爷身怀绝技,能够飞檐走壁。他创办鸿义发的钱就是和江湖上一个大侠结交后,拜为金兰,大侠仗义赠送的。
这当然有演绎的成分,但虞家与习武之人的确有交情,号称神手的唐殿兴就是鸿义发聘请的保镖,一度还专教虞家两位公子武艺。只是富家子弟大多娇生惯养,对于师傅要求“下练三伏、冬练三九”望而生畏,终无所成。
提到鸿义发,牛耘先生说他太熟悉了,当时是庐州城里最大的“五洋”商行,并在芜湖、南京、上海设有分行。他和虞荫生还是亲戚,其叔父在鸿义发学过徒。而他的英语老师刘璧城后来成了虞荫生的秘书。合肥解放时,鸿义发被作为官僚资本没收,虞荫生也移居芜湖,最后病死在那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