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木巷里
坐看云卷云舒
李云胜 文/摄
合肥繁华的寿春路实际上是由一条条老巷道连接而成,其中段原先叫柳木巷,一直到1958年之前,那狭窄的巷子里来来往往的大都是附近的居民。
最初叫刘沐巷
有人说,从遗留的地名上,可以轻易读出那里昔日春绿秋霜的风景。这话我信!
譬如柳木巷,因为靠近三国古战场,那溢出的兵戎味远浓于文化气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说,他在从《三国志》到《清史》的浩瀚典籍中,经常能够寻觅到故乡的踪迹。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手史书,一张地图,在上面查找童年居住过的柳木巷。一盏明灯,兴起处,书生弱手,试图让古老巷道从版图上跃贯而出。
这位名叫“oman”的网友对我说,随着年纪的增长,柳木巷出现在梦中的频率越来越多,耳畔常常想起清晨巷子里刷马桶的声音。那手攥着妈妈给的一毛钱,提溜着瓶子去巷子西头的杂货店打酱油的情景历历在目。还记得店里放着两口大缸,一口盛醋,一口盛酱油。缸沿上挂着三个提子,分别是一两、二两和半斤的。老板接过递来的一毛钱,顺手找回五分,干脆利落地把漏子放着瓶子口上,用那个半斤的提子轻放快提,酱黑色的液体顺着瓶子的边沿流了下去。
柳木巷具体形成于那一年已经无从查考,但至少在清朝初年,那里已经是条热闹的街巷了。《嘉庆·合肥县志》里称:“拱辰门内北门大街,迤南为四湾街,又迤南为十字街……”刘沐巷位于街东,即今天的宿州路以东的寿春路中段。
合肥市庐阳区地方志办公室的王瑞刚先生介绍说,柳木巷是合肥最早成立居委会的街道之一。
1949年3月,新成立的合肥市改镇建街取消保甲制。到了1952年10月,合肥市和东市区联合成立街道居民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在北门街、四弯街进行试建居民委员会试点。全区组建20个居委会,其中就包括柳木巷居委会。
柳木巷的故事
合钢老工人刘世炎先生的祖先就居住在柳木巷里。
他翻出刚修好的家谱给我看,明朝洪武十年,一世德公从江西瓦屑坝上船,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庐州,选择闹市,以经商为生,地点在刘沐巷里。如此看来,柳木巷的历史又可以往前推一个朝代了。
可能因为口口相传的原因,刘世炎先生的家谱里记载的是刘木巷,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地方志为准。但不管怎样,从刘沐巷到柳木巷,再到今天的寿春路,这块版图在古庐州这个地方已经演绎至少几百年的历史了。仅以刘世炎先生家族为例,他们的先民们在那里一共住了将近400年,从一世德公算起,到了第十四世才搬到东乡大兴集庞家寨,也就是今天的瑶海区大兴镇庞寨。光阴荏苒,200多年又过去了,庞寨的刘姓人家许多又重新进城,有的就生活在他们的先民刚到庐州城里安居的地点附近。
我倒是听到一个关于柳木巷来历的故事。早年间有三个堂兄弟,名字叫刘家贵
刘家声刘家祥,他们都有一身精湛的木匠手艺,在刘沐巷搭起三件茅草屋,白天到县桥那里做风箱卖,晚上回到刘沐巷睡觉。因为手艺好,风箱也是供不应求,十里八乡的都来照顾他们的生意。因为他们姓刘,又是木匠,大家伙就把刘沐巷叫成刘木巷了。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倒是比较认同这个传说,他说以前的生活环境很艰苦,家家户户烧饭做菜大多用稻壳,风箱是必备的助燃工具。他记事的时候,柳木巷附近靠近县桥一带,还是风箱的市场。那时,柳木巷内种植了许多柳树,成材的都有碗口粗,大家借其谐音,称刘沐巷为柳木巷。
1958年,柳木巷和一旁的同春巷连成一体。1966年的扩建过一次,当时巷道宽也才5米,不过已由碎石路面改成了沥青表层路面。1982年路名普查时,柳木巷和同春巷一起改称为寿春路,即今天阜阳路以东的那段寿春路。
几度风雨春秋
老合肥对柳木巷仍然记忆犹新。合肥刚解放的时候成立了合肥市职工总会筹备会,即今天的合肥市总工会前身。第二年就是搬到柳木巷18号院子里的。
我是在与一位老合肥聊天时,才知道柳木巷附近过去有座供奉二郎神杨戬的庙宇。在《闲话合肥老地名》里,作者范毓顺先生指出:“二郎庙”在柳木巷中段的北面,与李鸿章住宅的后院一巷之隔。
据范毓顺先生回忆,二郎庙当年的规模很大,前有庭院,后是大殿,与现在明教寺的大殿不相上下,殿内二郎神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庙内古树参天。范毓顺先生的兄长当时在柳木巷小学担任教导处主任,他跟随兄长也在二郎庙里住了2年。解放后,有少数居民住在里面,神像被用布遮挡,神龛也被封闭,后来部分房屋成了柳木巷小学教师的宿舍。
至于范毓顺先生和兄长为什么住在二郎庙里,我请教过了解二郎庙历史的文史专家,原来,二郎庙经济拮据,长老经常在合肥城里邀请一些施主为庙里布施,算是勉强度日。但长久以往,终归不是办法,后来不得已把一半面积租给了柳木巷小学。解放后,在城市改造时二郎庙被拆除。
柳木巷里的另一处重要建筑就是蔡公祠堂,据老合肥回忆,它的第一进门厅在抗战时期改成了临街门面,当做瓷器店,房租作了祠堂经费。门面房后面是一个天井,院子里砖石码地,走过去就是祠堂的正厅。抗战以前,正厅北面神龛上供奉着蔡氏宗族列祖列宗的牌位上悬蔡氏祖先遗像。神龛前的长条香案上摆满香炉、烛台、瓜果等祭器、祭品。正厅后面还有厢房,是祠堂执事人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再后面是一个大花园,只是后来年久失修,里面也是百草丛生。
解放后,蔡公祠堂在“私房改造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接管为公房,分配给市饮食服务公司经营管理,后来在淮河东路修建商业街时拆除。
上面提到的柳木巷小学其实就是今天的逍遥津小学,它是1946年的时候,由开明绅士蔡荫青先生用蔡公祠堂财产创建,当时叫私立新生小学。1951年下半年,学校更名为“柳木巷小学”。逍遥津小学校长程仕中先生介绍说,柳木巷还曾经改名为向阳路,路南面的逍遥津小学一直到2009年12月29日之前,还保留向阳路第一小学的老名称。
手记
真正走进柳木巷的历史之中,是在2009年底。当时还叫向阳路第一小学的校长程仕中先生了解到学校悠久的历史,打算让蔡文毅公归位,使校园文化融进古老而厚重的庐州文化之中。
但多次打报告和召开论证会,由于没有详细的论述,总是处于申报之中。正在这时,“晨报地理”上的一篇文章《一里三公说蔡公》发表了,他们如获至宝,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2009年12月29日,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即将于2009年12月29日,合肥市向阳路第一小学正式改为“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更名仪式在长江剧院举行,我荣幸地被作为特邀嘉宾到场观摩。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其中一条就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报纸作为公信力的象征,是有着别的媒介不可取代的作用的。
而现代城市成长的脚步实在太快,许多地方已经完全抹去了历史的印迹。庐州城里的厚墙坚砖,早已尘飞烟灭。但历史总会留下些许蛛丝马迹。至少,从遗留的地名上,总可轻易地寻找出记忆的踪迹,那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故事呀!
就像网友“oman”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前进的路上甚至来不及思考。不过,总希望多留一点古迹旧故,让千年的历史,有一段清晰的脉络。有一天,站在玻璃幕墙后的目光,穿过阳光,能看到淡淡的历史印迹,内心当会浮起诗意般的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