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04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驿道上卖凉茶

(2011-07-28 20:42:55)
标签:

文化

生活记录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古驿道上卖凉茶
古驿道上卖凉茶

李云胜 文 吕士民 绘

    《续修庐州府志》记载,出合肥德胜门不远处是条古驿道,假如要到怀宁县城(今安庆市),那里是必经之路。历史上无数的马车、轿子、行人经过那里,路旁的村民们在路旁搭起了凉棚,烧上一壶开水,那便是旅途中小憩的场所。
    一位叫江雨微的老人祖辈就在路边开了一个小饭店,卖些米饭、馒头之类。据说当年庐州城外有两处“打尖”的地点,一是现在芜湖路附近的茶亭,再一个就是南二环附近的凉棚草屋。那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走了那么远的路,当然是又累、又饿、又渴,在这里吃点东西垫吧垫吧,就像是现在给长途汽车加满了油,走起来也好脚底生风呀。而路旁摆着的凉茶,给赶路的人冒烟的喉咙浇了一遍水,滋润了疲惫的身体。
    我记得小时候,学校的门口就有凉茶卖,一溜十几个茶杯,里面是到了一大半的凉白开,上面用一块玻璃盖着。好像是一分钱一杯。我们把分格子扔进一旁的铁皮桶里,卖凉茶的老头会从桌肚底下拎出一把大茶壶,那里是泡好的酽茶,我们那里叫茶卤。然后往凉白开里兑上一点,茶杯立刻变得碧绿。
    我曾经好奇地承老头不备,拎起茶壶喝了一口,苦得我立刻吐了出来。老头不仅没生气,倒是被我逗乐了,说看你晚上怎么睡得着觉。
    名气最大的凉茶可能还要数北京的大碗茶,那里的朋友告诉我,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着挑子作生意。什刹海边上、天桥一带,到处都能看见卖大碗茶的。挑子前头是个短嘴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后来又都改成茶摊了,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有好事者分析,过去凉茶有两种不同的喝法:第一种喝法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大家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凉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牛饮”。不过这种喝法儿虽然不雅,却是最畅快。茶叶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第二种喝法喝的是个讲究,从茶叶、水、茶具,以及如何冲泡法,怎么个喝法,那都有一定之规。我的老家盛产“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等多种名茶。每年茶叶上市的时候,父亲从要托人从山里带回十斤茶叶,再用栗炭重新拉火,然后装进用白铁皮焊制的茶叶桶里。那跑出来的茶叶,不论是汤色,还是条形,都是那么讲究。
    我从七八岁开始,就喜欢偷喝父亲茶壶里的浓茶,所以养成了一天三遍茶的习惯,即使是临睡前也要泡上一壶,凉至半夜,算是名副其实的凉茶。
    江雨微老人给我讲了一个与凉茶有关的故事,林则徐在从北京赴任湖广总督的路上,途经合肥往南行,走的就是德胜门外的那条驿道。那是1839年初,有一队穿着官服的人从茶亭那个方向过来。到了凉棚面前,轿椅停了下来,一位跟在后面的听差请轿椅里的贵人下来歇息歇息。
    那是一位五十开外瘦削的官员,从胸前的补子看,应该是个一品文官。当时家里的老人心想,这么大的官怎么走进了这么寒酸的草屋,也没见有庐州府和合肥县的地方官员送。那位官员在小板凳上休息了片刻,喝着凉棚里的凉茶,胡须上沾上点点茶水,痛快地说,好茶,再来一碗。
    果然,还没过一个时辰,当地的官员追到了这里,问有没有看见从京城来的林则徐林大人从这经过,家里的老人才知道那位官员的身份。当时,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已经传遍了全国各地,相传朝廷要派力主禁烟的两江总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没想到竟然经过庐州府,从这个郊外茅草屋擦肩而过,还喝了两碗庐州的凉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