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城墙根下的嬉戏

(2011-08-14 15:17:23)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南城墙根下的嬉戏南城墙根下的嬉戏南城墙根下的嬉戏南城墙根下的嬉戏
南城墙根下的嬉戏
李云胜 文/摄

     老合肥说起庐州城里的游乐项目,总是要提到城南游乐园,地点就在今天靠近环城南路的省立医院里面。昔日,那里还是偏僻的南城,萧瑟僻静,荒草丛生。

    第一家专业娱乐场所

    新中国成立前,合肥的街头游戏主要分布在宿州路和淮河路交叉口一带,那里叫做十字街,是当时的庐州市中心。老合肥说上街逛逛,这里的“街”多半指的就是十字街,曾经是合肥最繁华的地方。民谣唱到:“一人巷,不走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十字街,人人知道。”从中可见它的知名度。

    那里的文昌宫广场被称为合肥的“北京天桥”,有玩杂耍的,唱小倒戏的,说相声的,说大鼓书的,每个场子都被观众围个里三层外三层,生意十分红火,艺人们把它称作金银场地。

    不过,那些都是撂地摊,艺人们划地为场,脚下就是舞台,观众也是随看随走,高兴了就扔几个铜钱,有想白看的每到精彩处,知道卖艺的要讨钱了,赶紧溜之大吉。一会儿又重新回来接着看,过去街坊们把这种人叫做“蹭戏的”。

    1928年,一个叫娄迈三的买卖人填补了合肥没有专业娱乐场所的空白,他在环城南路靠近合肥基督医院的地方,用芦苇席子围成了一个1000多平米的场地,实行售票制,十个铜钱可以在里面玩一整天,那就是轰动一时的城南游乐园。

    娄迈三是在上海萌生开办娱乐场所念头的。1928年春节的时候,在“十里洋场”闯码头的老表回家探亲,聚会中把五光十色的大上海很是吹了一通。经不住诱惑的娄迈三怀揣着五十块大洋,从城里的金斗河码头上船,经过南淝河、巢湖、长江,终于在第二天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

    洗漱一番之后,老表带着娄迈三来到了法租界洋泾浜(现延安东路)旁的上海“大世界”。从小县城来的娄迈三哪里见过这个阵势,他窜到这个舞台前看看沪剧,一会儿又跑到另一个舞台前听听滑稽戏,还有玩魔术的、放电影的,甚至商场、小吃摊和中西餐馆等也一应俱全。

    娄迈三在里面整整耍了一夜,当第二天太阳刚刚照亮“大世界”那高高的塔尖时,一个计划已经在他的心中酝酿成熟了,那就是在合肥也开一个“大世界”式的娱乐场所。

    白布上晃动的影子

    在没有电视、电影和网络的时代,合肥的先民们靠什么娱乐呢?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他们的生活一定很枯燥,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老合肥还记得民国初年的情景,河南来的皮影戏班,在位于今天的省立医院那里扯一道白色的幕布,当时,合肥县城隍庙还没有拆除,香火缭绕的大殿隔壁也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夜幕降临的时候,三两个艺人把一盏汽油灯投射在幕布上,一出《战太平》演绎得惟妙惟肖。名将花云和陈友谅在锣鼓点子的伴奏下,杀的是天昏地暗。一个老头扯着个嗓子用高亢的河南腔吼着,豫剧的味道引来了一片喝彩声。

    当时的庐州人把皮影戏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用灯光照射在剪影上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摆动百万兵”,将中国民俗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因为表演用的皮影大多用驴皮刻成,也有人叫它“驴皮影”。

    据史料记载,早在元代时,皮影戏就传到了许多国家,不知迷倒了多少国外戏迷,大家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安徽电影制片厂副总李韶华对此颇有研究,他说这是一个好玩的现象,“中国影灯”的输出,和后来外国电影的输入,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映成趣,在庐州大地上轮番上演。

    娄迈三雄心勃勃回到合肥,打算也建造一个“大世界”。可经过一番测算,他才知道没那么简单。首先是要选址,文昌宫那里显然不行,一是没有那么大的空地,二是场子的租金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其次是其它资金的投入,靠娄迈三一个人的力量显然完不成这个项目。最后,娄迈三采取了集资入股的办法,并且把地点放到城南相对偏僻的城墙根下。里面的娱乐项目大多是传统的,像上面提到的皮影戏、杂耍等,但也引进了合肥人很少见过的电影。

    那时还是无声电影时代,一块白布上,真实的人物居然可以走动,小狗、小猫在上面窜来窜去,那已经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了。

    可惜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个夏天,当秋天的落叶飘飘洒洒的时候,城南游乐园也落下了帷幕。

    难得一见的“哈哈镜”

    于国平的爷爷曾经拿出了家里仅有的1000块大洋,希望入股城南游乐园发一笔大财。

    于老先生家里三代都是做走马灯的手艺人,每年的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是旺季,十几个伙计挑灯夜战,还是供不应求。那其实和后来的电影有点相似,具体是在灯内点上蜡烛,其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使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正因为这样,当听说娄迈三要在城南经营游乐园,并且引进西洋的“走马灯”时,他立即动了心思。于家到了他这一代,几十年生意做下来,家里逐渐有了一些积蓄。他去钱庄拿出了全部存款,郑重地交到了娄迈三的手里,并且自始至终参与到经营之中。

    当初选址南城墙根下的时候,他特意带了一个风水先生。只见这个风水先生手拿阴阳盘,东转转,西看看,嘴里念念有词,最后指着已砌好的大门说:“大门朝向护城河,护城河又通巢湖和长江,这样会卷走财气,万万不可!”

    娄迈三听后觉得有理,赶紧吩咐把大门堵上,另在北边重新开个大门。只是风水先生的指点,最终还是没有逃掉倒闭的命运。

    于国平先生回忆说,城南游乐园关门后,爷爷的钱可以说是血本无归,只分到了几个“哈哈镜”。这倒给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

    家里的“哈哈镜”一共有四面,分别是两面凹镜、两面凸镜。于国平的爷爷每天还在南城墙根下出摊,用板车将“哈哈镜”拉到那里摆好,一个铜钱照一次。人们从席子挡着的入口进去,经过“哈哈镜”前时,有的被放大,有的被缩小,大伙儿都被自己变形的身影逗乐了。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日本鬼子占领合肥。

    手记

    据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有点不同,比如我们发明了火药,更多的是用于娱乐;而西方人却从化学研究入手,将其制成了炸药。

    娱乐也是这样,我们的皮影戏、走马灯仅仅停留在原始的操作层面,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根本的改变。但是,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就发现与走马灯的原理一模一样的现象: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这其实怨不得我们的先人,因为电影的诞生是以摄影技术为重要前提的,我们的皮影戏和走马灯发明的时候,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而“中央之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得我们对来自于西夷的技巧最初是抵触的。

    当在法国出生的德龄公主把“取影器”带入宫廷的时候,慈禧太后视其为“妖术”。而庐州城里第一次有了照相的,老百姓也是顾虑重重,流传说那个洋玩意儿可以把人的魂魄勾走。想想也是,近代科学还没有广泛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要求电影这个光、影、电的产物由我们中国人来发明。

    不过,民间依靠西方传入的新兴娱乐形式赚钱,那是一点也不落后的。据说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就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1917年7月14日上海大世界的开张,更是将娱乐做到了极致。

    合肥虽然没有维持多久,但已经代表了这块土地上新型娱乐的雏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