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拨浪鼓 咚咚咚

(2011-07-07 09:37:32)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拨浪鼓 <wbr>咚咚咚
拨浪鼓 咚咚咚
柳丝 文 吕士民 绘

    小时候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显得清晰起来。
    炎热的夏季,知了在树梢上叫得正欢,家里的大人们都在睡午觉。突然,一阵有节奏的拨浪鼓声由远处传来,渐渐地咚咚咚声越来越近,不一会儿就看见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打窗前经过。那担子一头是个大篾筐,装着换来的各种各样的物件,另一头装着商品的木头架子,正像歌唱家胡松华先生《卖货郎》歌中唱的那样,货郎带来的物品大到锅盆,小到针头线板、儿童的玩意和糖块,各种百货一应俱全。
    据说别的地方货郎还有推架子车走街串巷,但江淮之间的货郎好像还是挑担为多,而且还流行以物换物。我印象里他们的吆喝都是:废铜烂铁拿来换,牙膏皮拿来换。顺便说一下,那时的牙膏皮大多是铝制品或锡制品,后来改成塑料的,货郎也就不要了。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从现有的资料上看,最少在宋代,拨浪鼓已经有三个作用:
    一是礼乐之用。拨浪鼓本是一种乐器,多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在演礼仪式中属常用乐器,与鼓、柷、敔、箫、管、弦等古乐器并列;
    二是商业之用。鼗流入民间后,失去了礼乐的功用。宋朝的大画家李嵩画过一幅《货郎图》,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商品流通不像今天这么发达,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担子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那时的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去所需的货物,还带来各种奇闻异事。读者朋友们可以找幅《货郎图》仔细看看,那上面的货架上就斜挂着一个特殊的拨浪鼓,由四个逐渐增大的小鼓叠在一起,非常精致。
    三是儿童玩具。从前的孩子没有钢琴和变形金刚,拨浪鼓的咚咚咚声陪伴了无数人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时期。大家应该听过赵薇唱的《拨浪鼓》吧:“山青青/水蓝蓝/看日出/看云海/搏浪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脸通红/彩虹桥/路弯弯/牵着手儿不怕摔……”拨浪鼓其实是和童年的美好记忆联系在一起的。
    说起拨浪鼓和买卖的渊源,过去老北京还有一个行当也使用它,那就是串胡同售卖木炭的小贩。解放前的北京有专门用木头烧制木炭的窑厂,但并不在煤铺里出售。而大宅门四合院的人家取暖的火盆、手炉、脚炉以及老式火锅涮肉烤肉,都离不开木炭。那些卖炭的摇着拨浪鼓,用京腔吆喝着,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最牛的还是浙江义乌的拨浪鼓,竟然衍生出“拨浪鼓文化”,从而发展成为今天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几年前我去义乌,那里的朋友告诉我,早在清乾隆年间,当地就有人摇着拨浪鼓,农民从事“鸡毛换糖”的买卖。货郎的担子一头是装鸡鸭毛等物品的箩筐,另一头则是装红糖制成的糖饼和生姜糖粒。后来,糖担里的货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种生活必备的小商品,货郎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招徕顾客。义乌的朋友认为,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催生了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拨浪鼓在合肥还与“黑老包”之间有段故事,庐剧《拨浪鼓传奇》里,包拯铡了包勉后,回合肥向嫂娘吴妙贞述说原委,吴妙贞痛失爱子,手持包拯叔侄幼时的玩具拨浪鼓,痛责包拯六亲不认,将他关在门外。被包勉残害致死的死者母亲罗氏来到包府,向包拯讨要她儿子孙子的遗物、现作为罪证的另一面拨浪鼓。包拯巧妙地用罗氏的拨浪鼓震响了嫂娘的心,使她认识到儿子罪有应得,宽恕了包拯。
    当然,这也许只是故事里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