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水而筑木滩街
李云胜 文/摄
南淝河水流过东门大桥,那就是流出了护城河的范围,在木滩街和格物街的拥抱下,一路欢歌,奔向辽阔的巢湖、长江。木滩街上的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看见一面面风帆自码头起航,缓缓地驶向远方,心里憧憬着南淝河尽头的风光。
靠木竹出名的半边街
一位网友说,过去,合肥因为水系发达,于是有了许多半边街。都是傍水而建,面向河道,依靠河流的走向而呈现得弯弯曲曲。比如巢湖路、滨河路等。半边街因为有了水的陪伴,有了些许的灵动,比别的街巷敞亮。那里一边是街,一边是景,人们徜徉其间,可以尽情地饱览沿河两岸的旖旎风光。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十分同意上述评价,他告诉我,合肥最古老的半边街要数木滩街了,现在的年轻人固然很少有人知道,连中年人也只是一知半解。有些媒体把它等同于坝上街,那是大错特错了。它的位置应该在东门大桥也就是现在的淮河路桥正对着的尚武街以南,直到与坝上街交汇处,准确地说是一条西北至东南斜向的街道。我们今天表述得那么笔直,主要是基于后来修建的滁州路至滨河路之间的那条街道,那已经是宽敞的现代化马路了。
牛耘先生家以前住在庐州城里的撮造山巷,解放后搬到合肥市总工会的宿舍,地点就在木滩街上。他清楚地记得那时木滩街上最著名的还是食品公司的屠宰场,早上天还没亮,那排砖砌的平房就透出了灯光,不久,牛羊的哀鸣声就钻进了周围邻居的耳朵,胆小的孩子把头埋进被窝,吃斋连佛的口里念叨着“阿弥陀佛”。
网友“摩尔道河”说,童年里的记忆仅有两条锈迹斑斑的小机动船,颇堪回味的,是去那里看电影、录像的日子。这条临河而筑的小街,河里常有小型的机船载着粮蔬之类,冒着黑烟突突突地穿梭。靠河的一侧,是简陋的铁皮棚子,开着一家家个体饭店。常常是,下午四五点左右,两人溜达到街上,先钻进家馆子。常去的那家老板姓华,兼厨子、小二。四十来岁年纪,中等个儿,敦实。一头不加梳理的乱发,扣着顶已发白的蓝软帽;黑黄脸,厚厚的嘴唇,说话时两只大眼睛微瞪着,用很认真的眼神看着对方。两样小炒,半斤白酒,再来两碗米饭。那是快乐的少年时光。
不过,老街坊们的记忆里,最清晰的还是满船的木头和竹子。牛耘先生说,合肥的半边街有不少条,但以木竹码头作为标志的,只有木滩街。
小汊河两岸的老故事
踩着宽阔的柏油马路,在心里想象着昔日木滩街上的青石板条石,思绪已经飞到了遥远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小在木滩街长大的方玉申大爷热情地对我比划起来,那时的木滩街上有一条小河,一直流进南淝河里。小河不宽,当地老百姓称呼为小汊河。当年小汊河上有座石拱桥,叫做凤凰桥,解放后填埋小汊河时拆除了,今天的长江东大街凤凰桥是在不远处修建的,沿袭了凤凰桥的旧名。
木滩街名称的来历是源于凤凰桥下的一大片都是河滩,竹排和船满载着木头就堆在河滩上,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合肥著名的竹木交易市场。解放前,小汊河两边来往要绕道很远的地方才能过河,很不方便。
方玉申大爷说,木滩街的姑娘们大都心灵手巧,每年的七夕晚上都要聚在一起,用七彩线绣各式各样的刺绣,然后评选出最好的一位,大家把她称为“巧手”。据说有一年刚评选完,“巧手”望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织女在此相会。“巧手”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巧手”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掩掩。谁料天神看见“巧手”姑娘的做派,误认为“巧手”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慷慨地让“巧手”姑娘嘴上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
这一下可羞死了“巧手”姑娘,终日里躲在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泪洗面,艰难度日,最终不堪忍受不见天日的生活,悲愤地投入南淝河自尽。那位让“巧手”姑娘长出了胡须的天神在南天门上听到了“巧手”姑娘的哭诉,看到“巧手”姑娘投河而去,深感愧疚,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手”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然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凤凰每天清晨就会在木滩街上空飞舞,人们抬头观望,可见祥瑞之气缭绕,旭日东升。凤凰衔来了五彩石头,在小汊河上架起了一座桥,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往来,人们把那座桥就称作“凤凰桥”。
这个故事我以前也听说过,没想到出处是在这里。
码头上空响起号子声
牛耘先生说,木滩街辉煌的时候可以用“百货骈集,千樯鳞次”来形容。
我翻开合肥航运方面的资料,发现早在隋唐时期,合肥水运码头就遍布南淝河两岸。那时周边各县的漕粮大都通过合肥水路运抵京师。唐贞观年间,右武侯尉迟恭在“故城东南六里,淝河南岸岗阜”筑造了“金斗城”。流经城北的一段淝河被改名为金斗河,并且在河畔建起了小史港,贸易十分繁华兴旺。
一直到明代以前,合肥都是江淮之间重要的漕运转运地,成批的物资通过合肥水路运转至全国各地。“百货骈集,千樯鳞次”实际指的是淮西帅郭振屯守庐州扩大合肥城池以前,金斗河繁忙运输的盛况。只是当了正德七年,庐州知府徐钰因惧农民起义军从水路攻进合%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