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

(2011-05-23 14:29:55)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
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从江南到安徽,风雨三个半世纪

从江南到安徽
风雨三个半世纪

李云胜 文/摄

    号称“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上,有一幢巍峨壮丽的苏式建筑,那就是安徽省的最高行政机关驻地。不过,提起安徽这个名称的来历,最早要从1667年说起,甚至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江南省。

 

与南京的地域亲缘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教的歌谣,据说最初还是周恩来总理创作的:“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只是由于今天的行政区划与30多年前有了一些变化,港澳特别行政区相继设立,海南建省,重庆升为直辖市,后几句相应也变成了“双宁西四北上天,庆蒙台海青甘陕,还有港澳行政区”。

    那其中的“安”,自然指安徽。省社科联翁飞博士指出,安徽这片土地上历史悠久,名人灿若星辰,古迹星罗棋布。但要从建省的时间上论,安徽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还只能算是小兄弟之一。

    网友“与风斗个球”问我,从资料上得知安徽是1667年建省的,那么在此以前,这片土地属于哪里管辖?答案是江南省。

    我在《安徽省志》上查找到相关记载,江南省建于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咱安徽老乡,他把都城定在应天府,并把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直属于朝廷管辖,历史上称为南直隶,地域范围就是后来江南省管辖的地方,为以后建立江南省奠定了基础。

    安徽在地理上和江苏紧密相连,行政区划以及管辖范围也是屡有变更。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就有吸引周边地区人群的向心力。我们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安徽风土人情在南京街面上的折射。比如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茗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就写到: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明朝时就不用说了,南京因为是都城,天子故乡的人是趋之若鹜。清朝的时候,安徽举子们也是齐聚那里,盖因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就毗邻夫子庙。而秦淮河畔,烟花杨柳绝胜地,更留驻了无数读书人的春心。

    我没有统计过那里徘徊了多少江淮才俊,但前天读史料,看到江左三大家之一合肥人龚鼎孳的轶事,他在赴京上任途中,在南京逗留,结识了名妓顾眉,携其进京,后纳为如夫人。至于徽商的足迹,更是遍布金陵大地,至今,那里还有胡开文、张小泉的印记。

    省会居然设在省外

    翻看安徽建省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安徽省成立之初,省会仍然还在南京。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先生分析说,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那时的清朝,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还有明朝残留的朱氏家族建立的政权,西南又有其他割据势力,再加上清朝皇室内部自身矛盾尖锐,斗争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才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安徽建省》里记载,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其中,安徽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省会驻地南京;江苏省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省会驻地苏州。分而治之的目的,一来以便更强有力地管理,二来防止再有第三方势力利用富裕的江南省做大做强而危及朝廷。

    我请教王贤友先生,安徽既已建省,为何不在省内选择一个城市作为省会。王贤友先生笑着说,安徽省成立之初就把遴选省会的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当时有四个城市都在考虑范围:一是太平府治所在地,即今天的当涂县,但城市太小,不符合省会的要求,而且距离南京太近;二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即今天的歙县,但由于地处皖南山区,交通阻隔,难以覆盖全省,也不理想;三是合肥,当时是庐州府治所在地,倒是地处全省的中心,但也是城市太小,在军事上又无关可守,最后也被否定了;再就是安庆府治所在地,那里当时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算是一个理想的省会城市备选。

    只是当时江南省虽然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但其在朝廷中的战略位置丝毫没有衰减,尤其是那里的田赋占了天下的三分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宁,安庆府只作巡抚、按察二司驻地。一直到1760年10月6日,安徽布政使司才迁往安庆,从此,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布政使与巡抚的区别

    QQ上有个安徽文化群,这是一帮喜好安徽本土历史的人网上聚会的地方,经常组团探访安徽历史文化古迹。针对江南省先是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的问题,网友“杨柳风”向我提出一个疑问: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可布政使好像是明朝的地方行政长官。清朝的地方行政长官应该是巡抚吧?

    我就相似的问题咨询了翁飞博士,他说,清朝的布政使司是承袭了明制,但职责与明朝有了区别。安徽省成立以后,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许多人不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是因为清朝的布政使是主管民政和财政的官员,而原江南省最富裕的地方是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朝廷自然要将布政使司驻扎在那里,以便征收国家的赋税。

    而巡抚后来才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江南省时期,1644年开始设凤庐巡抚,后改为凤阳巡抚,驻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后又设操江巡抚。1662年撤销操江巡抚,始设安徽巡抚,驻安庆。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按察使的概念,那其实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机关。1664年,江南省分设江南、江北两按察使,江北按察使驻泗州,领安庆、庐州、凤阳、淮安、扬州5个府及徐、滁、和3个州。1665年,裁凤阳巡抚。1666年,改江北按察使为安徽按察使,移驻安庆。翌年,改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司仍驻江宁,史学界认为这是安徽正式建省之年。一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移驻安庆之前,安徽巡抚和安徽按察使已经先期驻扎。

    从某种意义上讲,布政使和按察使就是巡抚的左膀右臂,史称三司。

 

旧巡抚变成了新都督

    我不得不佩服网友们的博识强闻,而且极有见地。对于史学界公认的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的省会,应该从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从南京迁驻安庆算起提出异议。事实上这里面有个思维出发点的问题,网友们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当时的官员配备上说,巡抚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官;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那么巡抚既已驻扎安庆,安庆为什么不能算作省会?可凡事都有特例,1661年江南省一分为二的时候,先是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后来在安徽建省后变成了安徽布政使司,那时还没有安徽巡抚呢。况且当时朝廷并没有颁诏明确安庆就是安徽省会。相反,江宁城原江南左布政使司旧邸当时还是两江总督的官衙,顺利成章仍被视为安徽的临时省会。
    这里要解释一下两江总督的概念,清朝时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位在巡抚之上。
    两江总督总管的是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那为什么不讲江安总督呢?翁飞博士向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自然叫两江总督了。只是到了清朝末期,安徽、江西两抚都不再听命于总督。
    好玩的是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最后一任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安徽独立,成立安徽军政府,自任都督。当时老百姓议论纷纷,报纸上也说是“旧巡抚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
    好在时间不长,安徽革命党人于同年12月1日在安庆成立安徽省临时性的执政机关“皖省维护统一机关处”。12月21日,孙毓筠重建安徽军政府,官名还是叫皖军都督。1912年4月27日,柏文蔚署理都督职,建立安徽省都督府。7月1日,柏文蔚被正式就任安徽都督。
    网友“阿凡”说起这些,以调侃的口吻说,可能安徽的巡抚们被总督刁难惯了,名声当然不那么响亮。所以革命党人是情愿当高高在上的都督,也绝不做低三下四的巡抚了。

省长称呼时间并不长

    今天我们称呼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省长,可翻阅安徽的历史,从巡抚到都督,到民政长,到巡按使,官名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局势。
    王贤友先生搬出厚厚一本资料,翻到《安徽省长公署》一节对我说,省长称呼还是北洋政府发明的。1916年7月6日,北洋政府明令各省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省行政长官改称省长,安徽第一任省长为倪嗣冲。
    听到倪嗣冲的大名,我赶紧表示并不陌生。我在《解放前40余年合肥教育概况》里看到,1913年的时候,时任安徽督军倪嗣冲挪用教育经费办“团练”,下令停办各类学校,当时合肥的学校几乎全部关门。也就是这位省长大人,后来拥戴张勋复辟,一度又把省长改回为巡抚。
    1927年)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调整政治组织。同年8月10日,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改组,正式成立了安徽省政府,管鹏任首届省主席。
    网友“阿凡”其实对安徽以及合肥本土的历史颇有研究。他告诉我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调整了政治组织。同年8月10日,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改组,正式成立了安徽省政府,那时的安徽省最高行政长官不叫省长,而叫省主席,首届省主席名叫管鹏。
    我在《安徽省政府历年机构设置及负责人一览表》里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是方振武,那是我们六安老乡,参加讨袁斗争和随孙中山北伐,1917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41年12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一个是李宗仁,他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著名的“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1938年2月,他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几多城市曾做过省会

    假如你登陆过芜湖的“市民心声”,你一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面的芜湖网友和合肥网友经常展开口水战,双方就两地的优劣相互较劲,各不相让。
    芜湖作为安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近代以来就是安徽经济、商贸的前沿和窗口;而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其政治、经济、中心的位置不言而喻,这几年的突飞猛进更是无与伦比。芜湖人尤其对解放初期没有成为安徽省会耿耿于怀:“要不是老人家的那几句话,安徽的省会可能就在芜湖了。”
    我们今天谈起安徽的省会,广为人知的有三个地方,即安庆、合肥和立煌县。其实,从1760年至今,省内先后有好几个城市做过安徽的省会。
    大家都知道合肥是在抗战胜利以后,一度作为安徽省会的。事实上早在1853年4月24日,太平军进攻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死,省会也被迫迁到了庐州府,一直待了9年才重新迁回安庆。
    合肥第二次成为安徽的省会是在1945年,那时日军已经投降,在省会是前往老地方安庆还是另选别地,省政府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安徽省主席是“桂系”的李品仙,他担心安庆那里他的根基不稳,不如另觅他处。其实早在抗战时期,他已经布置有关人员做好胜利后省府机关搬到合肥的打算。后来在省会迁到合肥的时候,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法院检察院、省教育厅等机关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办,而是直接搬回了安庆。而且历史和太平天国时期是那么相似,1948年8月,解放大军逼近合肥,安徽省政府最终南移安庆。
    立煌县作为抗战时期的安徽省会已为众所周知,但在去立煌县之前,省会一度迁至六安,只是时间很短,只有5个多月。李宗仁就是在六安就任安徽省主席的。
    此外,抗战时期,日军曾经进军立煌县,安徽省政府于1943年1月3日搬到了叶集,2日后又迁到霍邱李家圩,那时间就更短了,还不到20天。
    我在“市民心声”上对那位芜湖的网友说,事实上,就在解放前夕,芜湖的确短暂作过安徽的省会。国民党垮台之前,1949年2月把省政府机关由安庆迁至芜湖,次月又由芜湖迁至屯溪,在那里被解放大军接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