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兴古镇
往事越千年
李云胜 文/摄
没有人能够说出准确的时间,南淝河沿着古镇的东北面环绕而过已经有多少年了。只知道义兴古镇的名字也改叫淝河镇,沉睡了千年的田野被机器的轰鸣声唤醒了,工厂、高铁,那里成了合肥的卫星城。
古镇的变迁
在古镇街上,开了一家烟酒杂货店的王老板热情地把我让到店里,拿出一个小马扎说,瞧你一头汗,坐下歇歇吧。
王老板的祖上是山东人,听家里的老辈人说,还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他的祖先参加了吴王杨行密的部队,在军中充当“伙头军”。那时,江淮之间的这片土地上,战火连天。南淝河岸边只有几个自然形成的古村落。因为做的一手好菜,杨行密就把他带到了西乡。后来娶了当地的一位村姑,把家也安在了合肥。又经过多少代人的香火相传,到了王老板爷爷那辈,家业迁徙到了东南边的南淝河岸上。
因为濒临“黄金水道”,明清以后,古镇逐渐形成,人口逐渐增多。周边的几个自然村除了跑庐州城里做买卖以外,古镇的集市也形成了,大家把自家的土特产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铜板,再在镇上的商铺里买回盐、酱油等生活必需品。王老板扳着手指头细数给我听,现在古镇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像卫立煌故居,吴氏炮楼,宋氏祠堂等人文景观都十分著名。
古镇到了1958年,周边的几个村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义兴公社。一直到1983年才改为义兴乡,1994年建镇。
我在不同时期的资料上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除了位于合肥市区东南部这个地理位置的表述没有变化外,距离合肥的公里数经历了至少三种说法:解放初期的资料说是距合肥市区10公里;上世纪80年代是7.5公里;而现在只有4千米。不仅距离缩短了,连计量单位也变了。
现在的古镇已经是包河区的属地了,南接包河工业区,西连包河大道,,面积达到21.15平方千米。我站在古镇的东边远眺,古老的南淝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涟漪,不远处就是新建的合肥港,千吨航道一路通向巢湖、长江,历史上千帆千帆竞发的景象即将重现。而高速公路312国道也横贯古镇东西,传统水运和现代物流交相辉映。
首次记工分
杨蔚山先生先生是1974年下放到义兴公社的,那时的义兴公社还属于合肥郊区管辖,主要以生产水稻为主。杨蔚山先生所在的知青点一共有7个学生,主要是安徽人,也有两个上海人。他们开始时在老乡家搭伙,时间不长就自己烧了。7个人,正好每个礼拜一人一天。
那时,农村的壮劳力干一天活记十分工,姑娘们只能算大半个劳力,记6分工。杨蔚山先生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记工分的情形。
作为生产队队部的小茅草屋里挤满了人,一张没有上油漆的桌子,队长和会计坐那里,周围挤满了人。有人围着会计翻看帐本,还有人端着碗吃饭,媳妇们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数落家里调皮的孩子别碰翻了煤油灯。
生产队长是一位退伍军人,每次总是要批评那些做针线活的小媳妇们:家里没有灯呀,这点光也想沾公家的!
随着队长的吼声,屋里安静下来。会计便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边高声问道:杨蔚山先生今天出工多少,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起初杨蔚山先生没听清楚,待旁边的人碰碰他,才立即站起大声回答。会计问完一个又问下一个,并且不停滴在账本上一一记下,知道一瓶煤油耗尽一半才歇下。
最后生产队长宣布第二天的生产任务,大家到什么地方,干什么活,需要带什么农具,希望大家不要太迟了等等。生产队长话刚还没说完,那些小媳妇们就嚷嚷着要带小孩子回家睡觉了。大伙儿也起哄一齐散去,急得生产队长在后面连胜喊道:别忘了明天带的工具,忘了不给你们记工分。
老式卖油器
古镇的生活是悠闲、惬意的,除了机构由公社换成了乡,换成了镇,名称也由义兴换成了淝河。
杨蔚山先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大学的,毕业后留在了合肥。1990年的时候,当年的下放知青们重新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地方,发现那里的变化蛮大的。主要是有了许多乡镇企业,包括砖瓦厂、毛巾厂、农机厂、印刷厂、纸箱厂、食品厂工艺厂等。那时合肥已经掀起了城市建设热潮,义兴乡组织了建筑队,不少农民成了工人。当年乡干部向他们介绍说,全乡一年的产值有723万,这在当年可是一个客观的数字。
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听说的故事,古镇上有个姓黄的农民,以前是出了名的困难户,后来依靠养殖牛蛙赚了钱,乡亲们说他是“过去半间房,如今牛蛙王”。
杨蔚山先生说,古镇人经商是有传承的。从前农忙时在家种田,农闲时就鼓捣一点东西去集市上换钱。脑筋灵光的,还把生意做到了城里。即使是在特殊年代,那时不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但老乡们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种上一些经济作物,偷偷地与四邻乡亲物物相换,互相搀扶着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聊到过往的日子,杨蔚山把我领到镇上的一家粮油店,指着油桶旁一个长方体的家伙问我,见过这个东西吗?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
我当然知道,那是一种半自动卖油器,上面有不同分量的刻度。不过我把照片拿给许多80后和90后看,他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也难怪,现在城里人吃的都是桶装油,直接从超市里买回家,哪里见过过去粮油店里的营生。
其实我们小时候经常拎着玻璃油瓶去粮站打油。起初粮站卖油还是用提子,有一斤、半斤、二两、一两的。把油从油桶里用抽油器抽到缸里,再在油瓶上搁个漏子,用提子舀油往漏子里到。用提子卖油也很有讲究,要轻放轻提,那样既不会溅油,也不会多给油。当然遇见熟人就要轻放快提了,挂在提子上的油还没有完全滴下,就一股脑倒进漏子里,半斤起码多给了五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