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州城里的县学

(2011-04-28 14:53:41)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庐州城里的县学庐州城里的县学
庐州城里的县学

李云胜 文/摄

    作为庐州府治所在地,合肥历史上有过府学,地点大致就在今天的合肥四中那里;那么合肥同时还是县衙驻地,自然也有县学,其位置又在哪里呢?

明朝时开始设立

    我是在写庐州府考时接触到县学的。
    当时,安徽省总工会的离休干部吴元谦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你可能把府考的地址搞错了,因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到合肥时候,那时皖北皖南总工会刚刚合署办公,当时他就住在原先的考房里,听人说,这些房子是过去科举考试用的,俗称大书院。
    为慎重起见,我再次查找相关史料,确定了大书院的确切位置在“南门大街西书院巷”。请教老合肥牛耘先生,他说“南门大街西书院巷”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政府那一片。那么,关于安徽省总工会那里的考房又怎么解释呢,其实那里就是合肥县学所在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咱安徽老乡,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重视教育,在中央设立的设于国子监,在都司、行都司和卫所设立儒学,在府、州、县也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
    按照当时的规定,明代府、州、县、都司、行都司和卫所的学校共有教官四千二百余人。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三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由生员、训导佐之。各级生员因供给廪膳,称廪膳生。后来数额扩充,又有增广生、附学生的编制。廪膳生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学依次减少十人。增广生的数目与廪膳生相同,附学生数额不定。初入学的都是附学生,考试合格后升为增广、廪膳生。府、州、县学的学习内容与国子监相似,但程度略低。
    合肥因为是府县两级政府所在地,自然就有府学和县学。县学是当时合肥县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训导数人,嘱托若干。其中,教谕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在当时,教谕和训导都算官员,在志书里入“职官表”的。比如合肥县学教谕楼悌的名字就出现在《光绪·庐州府志》里。 
    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昭先生告诉我,从前合肥书生里要是有人考上了廪膳生,那全家都脸上有光,不仅是衣食有了保障,更主要的是廪膳生意味着学业优良,登录科举仕途的希望更大。
    我在《明史·选举志一》也查到了相关记载:“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

需要厘清的问题

    庐州城里的人家历来是倡导诗书传家的,城里私塾馆就有几十家。但能够进入官办的县学学习,任然是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
    明清时候的县学大体沿袭宋元旧制,但管理更为严密。儒童入县学读书,须参加由县官亲自主持的考试。合格者,方准许进入县学,称为“入学”,并确定其生员身份。 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当时童试的考试标准,大致有四书文两篇,经文一篇,增试排律,以四书文、经文各1篇,诗一首命题;复试的时候,还是四书文、经文各一篇。
    这里,我想说明府学、县学、小书院、大书院的几个概念。合肥历史上分别有几处与修学、考试有关的地方,许多读者都咨询过其中的不同。
    小书院位于今天的九中,1705年,清代知府张纯修在那里创办“横渠书院”,继改“庐州书院”,历经近两百年,逐渐成为庐州最有名的学府。1902年李鸿章的大公子李经方在其基础上兴办庐州中学堂,
    大书院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政府位置,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起初叫督学试院,后来改叫府试院,老百姓俗称为大书院。府考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每年四月举办一次,考中了还要参加院试,再中才可以参加正式科举的乡试、会试、殿试。史书记载,我国惟一一位县考、府考、院考以及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的奇才名叫黄观,就是我们安徽人,《明史列传》上有关于他的条目。
    而位于老合肥四中的庐州府学历史更悠久,它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朝时,四川省西充县人马金就任庐州知府后,特别重视教育,发展了景贤书院,培养才子。《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文说:“马金所至有惠政,民庙祀之。”时称“天下清廉第一”。历史上,庐州府学几经兴替,屡遭战火。1853年,太平军进攻合肥,一把火将庐州府学焚烧殆尽。后来,还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重新将其修复。
   
辗转找到了位置

    我在今天的安徽省总工会的楼前徘徊,遥想当年,仿佛任然听见里面回荡着四书五经的诵读声。
    合肥县学到了清朝的时候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遗迹。乾隆45年也就是1780年的时候,合肥县令刘昆打算重修县学,不料原先的县学位置已经盖上了民居,并且已经百年有余。按道理这里是官府的土地,可以令其拆除。但考虑到“一经拆毁,难以容身”,便让在原先县学位置上盖房的黄盛远、刘维新、刘迈群三户人家分别捐出数额不等的银两,在原先位置的前面重新修建了一所县学,位置就在今天的安徽省总工会那里。
    《嘉庆·合肥县志》上对原先的县学基础有描绘:洛水桥东,前至前大街,后至后大街,东至庐州营署,西至孝义巷。大家都知道前大街和后大街分别是现在的长江中路和安庆路;那么孝义巷呢,有资料说是也叫孝女巷,因为附近有一座忠义孝悌祠而得名,位置在洛水桥东三十米处。在采访高家祠堂时,在《高姓全史》里看到,合肥高姓支族系南宋名将高若纳后裔,元朝末年,四世孙高良带着他的子女为了躲避战乱,从江西流落到江苏句容,后迁徙到合肥。从此,兄弟四人高文、高德、高勋、高道四公落户此地,其中文、德二公就居住在合肥前大街的孝义巷里;而洛水桥就在今天的长江中路和六安路交口;至于庐州营署,据相关专家考证应该是在今天花园宾馆的位置。
    康熙年间的宰相李天馥告老还乡回到故乡合肥,亲眼目睹了合肥县学的重建,写下了《重修合肥县儒学记》,“记鸠工庀材之事、述规制、存故实以贻来者”,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重建县学的一斑。并且知道,重建后的县学比较原先的县学,面积已经小了一些。
    合肥县学并不像现代学堂或学校那样有固定的课程,而是随岁科两试题例变更。当时县学藏书丰富,有《四书大全》、《易经》、《书经》、《春秋》、《礼记》、《性理大全》、《资治通鉴》、《学政全书》、《上谕》、《十三经》、《康熙字典》、《廿一史》、《大清律》等。除此以外,县学还有学田、赡田。
    县学建筑规模尽管有所缩小,但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等一样不少。老合肥朱起还记得小时候围着三道棂星门玩耍的情景,上面写着“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大字。至解放前夕,已经是破败不堪了。1955年,安徽省总工会在那里盖办公大楼,残留的县学建筑最终被拆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