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依柳树巷

(2011-04-21 12:23:39)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依依柳树巷依依柳树巷依依柳树巷
依依柳树巷
李云胜 文/摄

    长长的敬亭山路被临泉路隔成了两截,往北一直到站前路,春风乍起,细长的柳枝上就冒出了粒粒新芽。过一个多月再去看,那垂拂的柳条随风摆动,婆娑起舞,已经撩起了路人探春的嘉意。

诗意的坊间称呼

    有的时候,坊间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比如这段杨柳依依的敬亭山路,周围的人家就是不叫它的本名,而是诗意地称呼为柳树巷或柳树大道。
    这条路其实也尴尬,说是大道,明显窄了一些;说是小巷,好歹可以并排走两辆汽车还有富余。从临泉路一直延伸到站前路,两旁的柳树谦恭地排列在那里,仿佛再向每一个路过的行礼。 
    合肥市新站区园林绿化管理处的徐先生介绍说,2000年修建这条路的时候,同步移栽柳树作为行道木,由于是本地的树种,这才几年的功夫,已经是绿柳轻拂,满眼春光了。细长的柳条有点挡住了行人和车辆的视线,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要进行修剪,甚至质疑当初用柳树作为行道木的可行性。
    其实,合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杨柳遍地的小城。1176年的某一天,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策马来到合肥,他在《淡黄柳》的序中记录了当时的印象是“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见,那时的合肥,最常见的行道木就是柳树了。也许,让姜夔留恋合肥的不仅只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歌女,还有那情趣盎然的满城柳树。
    徐先生也说,撇开柳树的许多浪漫的传说,在园林科学上,柳树也是可以作为行道木的,姜夔说“合肥巷陌皆种柳”,那也是有依据的。合肥地处南北交界的江淮之间,过去水网密布,是亲水的植物密布的处所。即使是在战乱萧条的岁月,庐州城因为柳树的存在,也多了一丝诗意。
    我在遥想,当年姜夔与那位合肥女子初遇之际也正是柳树茂盛的季节,离愁离别之际,原本应该是可怜、哀怨、伤感的气氛,因为秀美的、温婉的、缠绵的柳树而给姜夔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今天柳树巷的位置在南宋的时候还处于郊外,似乎是一片荒凉。但谁敢肯定那时周边的池塘边就没有几棵垂柳,或者就在农家的小院里,稻场上,风吹枝头香絮,也未可知!

唯一一条柳树巷

    说到合肥的行道木,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法国梧桐,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合肥卷》里记载说,解放初期,合肥市街道狭窄,树木稀少。1950年开始在淮河路、安庆路、宿州路栽植第一批行道树千余株。当时决策从南京购进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木的,是合肥第三任市委书记李广涛。1952年又开始营造长8.7公里的环城路两侧的林带,并在南淝河两岸植树。1955年后又相继在长江路、六安路、徽州路、金寨路、蚌埠路、胜利路广植行道树。
    但以柳树为行道木的,目前为止,柳树巷好像是唯一的一条道路。以至于周边的楼盘、商家都把柳树作为宣传中的噱头,当作一个闪光的点吸引公众的眼球。
    朱先生以前家住合肥郊区胜利大队,他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柳树巷一带还是仟陌交错,冈峦起伏。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合肥新火车站开通,特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成立以后,那里才逐渐开发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后来,朱先生的家又安在了旁边的一个高档小区,明天都要从柳树巷经过,最享受的就是柳条拂脸的感觉。他对我是,杨柳知春早,在春雨的滋润下,柳芽儿一天一。假如你出差在外几天,再回来时,柳枝上就是一片片细长的柳叶了。微风吹过,柳枝翩翩舞动,俨然一个婀娜的美少女,这便是一年中柳树巷最美的风景了。
    和法国梧桐不一样,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所以,不仅是文人墨客钟情于“嫩如金色软于丝”的杨柳,坊间也有赠柳留客的风俗习惯。因为柳树谐音通“留”,故有惜别之意。
    我在柳树巷的旁边看到,合肥火车站据此不远,合肥客运总站更是紧挨路西。一对对惜别的恋人依偎在柳条之下,双目中道不尽无尽的缠绵,那是否印证了合肥自古至今都是个浪漫的城市呢!

的哥们的大食堂

    朱先生告诉我,他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柳树作为行道木的。但他小时候的确听老辈人讲,以前这里有口当家塘,塘边栽满了柳树。
    相传古代的时候,徽州府一位姓张的商人半路上被土匪抢劫,分文不剩。好不容易挨到这里,饥饿难耐,便走进一间茅草屋下。茅草屋里住着一位老太婆,热情地烧水煮饭给他吃喝,一连留他住了几天。临分手的时候,姓张的商人感谢万分的说:“您的救命之恩,若今生不能报,来日我的子孙必当重谢”。他亲手在门口的塘边种下几棵柳树作为标志。几年以后,绿树就已成荫。
    后来农民起义打到了庐州府,许多地方都是一片疮痍,唯有平静安宁。第二天,一位起义军将领拱手打听老太婆的下落,说自己的父亲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被救的。他指示起义军一律不得打扰这里,还挨家挨户送上了粮食、猪肉等。
    传说总是美好的,如今的柳树巷俨然成了的哥的姐们的天下。每天一到中午,那里簇拥着几十上百辆的出租车,柳树巷一时间变成了大食堂。
    快餐店老板熟练地给师傅们打菜打饭,热情地说,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好几年了,每天十一点不到,主租车陆续就停在了路边,一直到下午一点多钟,大约会有几百位的哥的姐在这里就餐
。交警部门也人性化地把这一块辟为解决的哥的姐吃饭的地盘,还在路边树了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午十二点至一点钟,出租车驾驶员可以在这里临时停车吃饭。
    正是中午时分,我也感到饥肠辘辘了,便和的哥的姐们一起,要了六块钱一份的快餐,惬意地品尝起食堂一样的味道。并不怎么可口,却因为是坐在茂密的柳树底下,仿佛是就着柳叶的清香下咽,无形中多了一份雅致。
    尽管这条道路已经有了正式的名称——敬亭山路,我却情愿柳树巷的雅号传播得更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