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河路228号:与钞票有关的记忆

(2011-04-13 14:13:34)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淮河路228号:与钞票有关的记忆淮河路228号:与钞票有关的记忆淮河路228号:与钞票有关的记忆淮河路228号:与钞票有关的记忆
淮河路228号

与钞票有关的记忆李云胜 文/摄

    昔日,从威武门到十字街地段叫东门大街,街上有许多钱庄、当铺、银行,是条名副其实的金融街。解放初期被合肥市军管会财经部接收,一度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当年的门牌号码是淮河路228号。今天,它的故址上已经矗立起一幢仿晚清民居建筑。关于庐州城里金融业变迁的记忆就从那里开始。

合肥最早的钱庄

    十字街、鼓楼街、东大街、前大街、后大街,解放前,这些都是庐州城的中心地带,合肥最早的金融业就出现在那里。
    我们都知道,银行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舶来品”,最早起源于拉丁文Banco,意思是“长板凳”。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一些港口城市专门有坐在长板凳上等候兑换各国货币的人。1580年,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1694年在英国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它的诞生标志着现代银行的诞生。
    不过同时期的中国,金融汇兑还处于原始的状态,一直到明朝中叶以后才出现了信用机构——钱庄。《安徽省金融志》上记载,安徽钱庄最早是开设于1856 年望江陈德兴钱庄,但到了光绪年间,钱庄已经遍及各府、州、县。
    我在资料上查找咱们合肥的钱庄,却发现作为庐州府治所在地的合肥县,早期的金融业远不如安庆、芜湖,甚至比不上寿县、太和,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辛亥革命以前,芜湖有钱庄20家,安庆有钱庄8家,连寿县、太和也各有钱庄9家。而合肥呢,只有德和庆和益鑫隆两家。
    《合肥市志》上说合肥第一家钱庄德和庆于1906年开业。我的心里产生了几个疑问:这个钱庄的创始人是谁?钱庄坐落于何处?《江淮文史》 2010年03期恰巧有德和庆钱庄嫡系后裔曹柱国撰写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德和庆钱庄的始末。
    德和庆钱庄的创始人是徽州曹浩云,当年来合肥就是投奔李鸿章家族的。后来成了李府的管事之一,主要掌管李府的当铺、东大街的市房以及李氏家族的商业经营。李鸿章病逝以后,其家族势力也每况日下,曹浩云便打算另立门户。当时已经是开放五口通商,商品经济势头强劲,急需金融汇兑工具与之相适应。而淮系势力在全国的扩张,合肥人在外地为官作宦如过江之鲫,官场经济的往来迫切需要合肥有一金融机构来疏畅通货,减却裹带现银的烦扰,曹浩云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决定在合肥创立钱庄。
    家住撮造山巷的刘爷爷说,小时候他家里的大人说,今天李府东边的那幢仿晚清建筑过去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翰章的家宅。紧挨着的一条巷子叫做杜家巷,再过去是白鹤观巷,德和庆钱庄就坐落在李翰章府第隔壁的杜家巷和白鹤观巷之间位置。

同一地段的当铺

    按照淮河路最初的门牌编号,228号那个地方及其周围,因为是李氏家族的地盘,官僚注定要和资本紧密结合。民俗专家牛耘先生说,从清朝初年开始,一直到解放初期,那里的钱庄、当铺、银行一茬接一茬,你方唱罢我登场,玩的就是钞票。
    我在《回望当年当铺巷》里曾经写过:合肥的典当业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存在,到嘉庆年间庐州城里已有当铺十多家。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若要富,开当铺。”事实上开家当铺并不容易,一是要有雄厚资本,二是要有官家支持。
    李鸿章家族无疑具备所有的条件,在江淮之间开设的当铺遍及各州、县,比如芜湖规模最大的“源丰”、“源成”、“源庆”3家,每家资本银10余万两,就都是李鸿章家族开设的。而在合肥,1872年的时候,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便想在故乡做点善事,出资要李鹤章在合肥开个当铺,以方便家乡的老百姓。起名为义和当的用意就是指对乡亲要讲义气,对穷人要讲和气。这是李府在合肥开的第一家当铺,大家称其为老当铺。
    而德成当是李家的下一辈李经羲于1909年开的,当时李鹤章当上了云贵总督,他用大家的祝贺礼金让儿子在家乡新开了一家当铺,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李府西边,中间有一条巷子名叫五圣楼巷。
    我在《安徽省金融志》上还看到这样的记载,光绪初年,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开设了“德生当”;1890年,其子李经元又增设“德盛当”,职工多至100 人。牛耘先生介绍说,起初李府的新老当铺很会做生意,月息只收一分多,逢年过节让利五厘至一分,年三十通宵营业,至大年初一寅时,才放炮竹迎接财神后关门。
    当然,这都是他们的经营策略了,因为他们在陆续挤垮了庐州城许多小当铺后,逐渐变得心狠手辣起来,月息也由当初的一分多抬高至二分以上,当期则由三年缩短为一年半。过期即为“死当”,当品不准赎回,归当铺自行处理,被老百姓骂为“阎王当”。

10担米变成了3担

    近代银行业进入合肥要远远迟于安庆、芜湖等城市。安庆作为安徽的省会,早在1906年就有了银行性质的裕皖官钱局。1905年8月成立的大清银行,也只在芜湖设立分行,以及在安庆设立分号。
    合肥的第一家银行应该是1946年11月设立的中央银行合肥分行。这家银行是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在立煌县姜家湾成立的,后迁往姜家畈。开始时还是办事处,当年年底改设分行,名字就叫立煌分行。抗战胜利后,立煌分行随安徽省政府迁合肥营业,改名为合肥分行。
    文物专家程如峰说,合肥分行当年也在鼓楼街一带,距离淮河路228号很近。1948年12月,解放大军逼近合肥,合肥分行随着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撤往安庆,第二年年2月又撤退到屯溪,在屯溪被人民政府接收。
    关于中央银行合肥银行的具体位置,我采访了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合肥,可能因为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加上东大街、鼓楼街、前大街早就改造的面目全非,大家都讲不出准确的位置。倒是相关资料上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只是也有差异和矛盾的地方。比如《安徽金融志》中央银行合肥银行位于鼓楼街8号;而《合肥市志》上说中央银行合肥银行位于前大街60号。这些只有留待

今后详细的考证了。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给我讲了一段故事,1948年的时候,他还是学生。一天,父母让他给在芜湖上学的姐姐汇点钱,当时家里恰巧来了一个亲戚,告诉他去银行汇款,不仅收的手续费少,而且快。于是,牛耘就来到了十字街一带,找了一家银行。哪知当天是星期日,银行业务按惯例要推迟一天。
    那时的国民党财政赤字直线上升,物价疯狂上涨,法币急剧贬值。牛耘先生说他记不得是多少钱了,只记得那些钱可以买到十担大米。但仅仅隔了一天,寄到姐姐手里的钱就连三担大米也买不到了。这件事留给牛耘先生的印象很深,解放以后,他们姐弟两人还经常提起。

 

邮政储蓄登陆合肥

    谈到10担大米变成了3担大米的事,牛耘先生至今还后悔不已,连声说,当年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就好了,他们没有节假日,365天,天天营业。我问那时合肥就有邮政储蓄业务了?“有,怎么没有!就是手续费稍微高一些。”牛耘先生肯定地回答。
    解放前,不仅庐州城里开办了邮政储蓄,连三河、长临河也有分支机构。资料显示,合肥是在1920年7月1日开办邮政储金业务的,1927年,因内战这项业务一度停顿。第二年又恢复办理,一直持续到1949年1月合肥解放前夕。老合肥朱玉珀先生经常去合肥邮局邮政储蓄柜台拿汇款,那时,他的父亲在上海一家公司当职员,每月都要通过邮政储蓄汇钱贴补家用。朱玉珀先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柜台上方悬挂的标语:“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
    朱玉珀先生的表哥就在合肥邮储工作,一次,表哥到家里诉苦,说是邮储局要求所有的职员都要揽储,完成不了任务的要扣减年终奖励金。那时,正好政府下达了“劝储”、“搭储”、“强制国民储蓄”的指令,表哥便找商家,一家家做劝储工作,算是勉强完成了任务。
    给朱玉珀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合肥邮储发明的儿童储金 那时,稍微富裕人家的孩子都有一些零花钱,花不完的可以存到合肥邮储。邮储给你一张加盖了“儿童储金”字样的存单,每户每月不超过20元,本息总额不超200元,支取每月不超2次。为了夸大这项业务,合肥邮局特别准备了许多储蓄袋,到各个学校赠送给学生,柜台上也放着,随到随用,十分方便。

合肥有了多家银行

    虽然大家公认的合肥第一家正式银行,是1946年11月设立的中央银行合肥分行,但早在1916年,一些银行就在合肥设立汇兑所或办事处。而抗战胜利以后,当时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中、中、交、农”,几乎都在合肥设立了分行或办事处。
    除了前面介绍过的中央银行合肥分行,由大清银行改组的中国银行在合肥也成立了办事处。具体是1916年设立汇兑所,1919年改组为支行,1927年奉命裁撤,1935年以后又回到合肥,称为办事处。抗战期间再次奉命裁撤。1946年4月复设,解放前夕第三次撤离合肥。
    交通银行也是在1916年在合肥设立汇兑所的,后来也裁撤了。我试图向相关人员了解具体时间,但没有结果。倒是再次在合肥设立办事处的时间大家还记得,就是抗战胜利以后,安徽省政府搬迁到合肥的时候。
    中国农民银行是由“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于1935年4月改组成立,经国民政府特许为专营农村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总行原设汉口,后迁上海,抗战期间曾迁设重庆。1936年,中国农民银行在合肥设立分理处,抗战爆发后撤离,抗战胜利以后并没有回来,倒是在合肥设立了农业仓库,用以购储军粮。
    牛耘先生补充说,解放前的合肥,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外,还有安徽地方银行总行、合肥县银行总行等地方银行。尽管四大国有银行在合肥待的时间都不长,但对合肥的经济建设还是出了一份力量的。比如中国农民银行在合肥有个农民动产抵押贷款所,经营方式有点像东门大街上的典当行,但利率比他们要优惠,档期也长,深受穷苦人的欢迎。可惜仅仅存在了一年多,就从庐州城里消失了。
    中央银行合肥分行也对合肥做过一些好事,记得抗战前夕,合肥修建城防工程,他们一下子借出了50亿元。

人民自己的银行

    沐浴了百年风雨的金融街,直到解放了,那里才有了第一家人民自己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其前身是华中银行合肥分行和中州农民银行,行长龚意农,1949年5月1日成立,地址位于合肥市淮河路228号。
    80多岁的王忠琪先生是1951年进入秘书科工作的,当时的皖北银行虽然是厅局级单位,但下面还没有设处,所有的职能部门都以科室相称。王忠琪先生是在《皖北日报》上看见招聘启事的,许多青年都前去报考,当时考场设在小书院,没想到他被录取了。
    那时的皖北分行办公地点还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的家宅,后来扒了盖起了一座楼房,那在东门大街上可谓是鹤立鸡群,十分抢眼。王忠琪先生穿着中山装,胸前插着一支钢笔,每天沿着金斗河来到那幢漂亮的大楼里上班,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王忠琪先生介绍说,有趣的是后来皖南分行也随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迁合肥,与皖北分行合署在那幢楼里办公。两个分行内部合为一个机构,对外仍保留两块牌子、两个公章,行长职务不变,行文办事合称皖南、北分行,两分行同时用印,两行长共同签署。
    他曾经向皖南分行的同志打听接受国民党中央银行合肥分行的事,那是1949年5月12日,屯溪市军管会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皖南分行,并派军事代表组织金融接管组负责接收包括中央银行合肥分行、中国银行屯溪支行、交通银行屯溪办事处在内的13个金融机构,其中中央银行合肥分行最惨,库存里居然只有等于废纸的金圆券4120.58万元。好在人员帐册基本齐全,只有经理一人在逃。
   
手记

    我偶然在资料里看到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的一则通告:
    本行自五月一日起开始以人民币为本位币,北海币及华中币为辅币,今后一切债权债务清理均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请各户自五月五日起与本行往来之条据,一律改为人民币。人民币与华中、北海之比例为一比一百(即人民币一元等于华中、北海币元。)                                                                 

    那应该是皖北分行成立不久,针对合肥城里多种货币并存采取的措施,尤其是许多南下的干部带来了其他解放区的货币,而当时人民币已经正式发行,急需在即将成立的共和国范围内统一使用。
    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而北海币则是由创建于抗战初期的北海银行发行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币,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山东解放区乃至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本位币;华中银行于1945年8月1日在今安徽省天长县张铺镇宣布成立,并在当日发行华中币。  
    华中银行币始发于抗战胜利前夕,停发于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面世之后。先后发行的华中银行币有13种面额、56种版别,全国解放前后,都用人民币回收后销毁。由于回收认真彻底,现在各版别华中币存下来的都很少,在收藏市场上价值很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喧嚣的庞寨
后一篇:依依柳树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