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82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喧嚣的庞寨

(2011-04-05 13:28:30)
标签:

杂谈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喧嚣的庞寨喧嚣的庞寨喧嚣的庞寨
喧嚣的庞寨
李云胜 文/摄

    从合裕路向南,穿过一条长长的铁路,再七弯八绕,远远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南淝河以及塔吊林立的码头。向东拐一个半弧形,一座村落出现在眼前,那就是庞寨。

庞寨里已不见庞姓

    我是被一阵鞭炮声吸引着走进庞寨的。
    因为是清明小长假,我便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个人去合肥周边的乡村踏青。原本打算去大兴镇的,不料合裕路在修高架桥,只好绕道长江东路、新安江路、郎溪路,再穿过合钢二厂的老厂区,终于看见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了。
    向路旁的人家打听一下这是何处,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回答说是庞寨。话音没落,呼天震地的鞭炮声就一阵高过一阵。待硝烟散过,我寻声来到一排两层楼房前,原来赶上了当地居民庆贺家谱修缮完成典礼。
    我很奇怪,这里不是庞寨吗,怎么聚集的人群都是刘姓人家的后裔呀?65岁刘世炎先生介绍说,这里原先居住的大户人家的确姓庞,传说他们都把自己的住宅修建得坚固结实,并在四周树立炮楼、栅栏,就像山里的寨子一样,人们习惯把这个村子称呼为庞寨。不过,刘世炎先生记事的时候,庞姓人家已经不存在了,最后一家也于解放前夕搬到上海居住。现在村子里主要是刘姓和夏姓,其中,刘姓占了全村人口的百分之80.
    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七嘴八舌地对我说,这里现在属于大兴镇东岗社区管辖,而东岗社区原先属于肥东县群生高级社,1969年10月29日随大兴公社划归合肥市郊区管辖。2002年3月合肥市区划调整划归合肥市瑶海区。庞寨实际上分为庞寨南、庞寨北两个居民组。人口有400多人,土地约有20多亩,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子附近修建合钢公司烧结车间,那里高炉林立、火车鸣叫,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连村子西边的南淝河畔也立上了塔吊,修建了码头。
    他们把我带到码头上,恰遇两艘运输船停靠岸边。我上前问船老大,这个码头还在用吗?船老大便系缆绳便回答,合钢公司合并到马钢后,庞寨码头格外繁忙。我赶忙打听,这不是合钢码头吗?他笑着说,合钢码头也叫庞寨码头,因为它位于庞寨呀。

迁徙自江西瓦屑坝

    《合肥晚报》的程堂义先生听说我从庞寨采访回来,热情地表示,他对那里比较熟悉:“庞寨里居住的村民并不姓庞,而是大多姓刘,600多年前从江西瓦屑坝迁徙到合肥的。”
    老合肥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江西的瓦家屑,据说他们过春节的时候贴同样的对联:江右家声远,淮南世泽长。清魏禧《日录·杂说》里云:“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所以江右就是江西的别称;而庐州据淮河之南,这里说的就是他们的祖先从江西迁来合肥的故事。
    2009年隆冬,庞寨里的刘姓人家曾经去江西瓦屑坝寻根。当他们站在瓦屑坝的温馨故土上,一股股暖流涌入心头,经不住潸然泪下。程堂义先生说,庞寨里的刘姓先民是在朱元璋掀起的那场大移民浪潮中迁徙来肥的,大明王朝刚建立时,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因战乱、灾荒人口锐减的地区进行大移民。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江淮地区。
    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戴健先生曾经考证,那里有一个3000多人的村庄叫瓦燮坽。瓦燮坽的“坽”,《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只有《康熙字典》里有它的释文:“《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瓦燮坽的“燮”原来是“屑”。“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至于为何瓦屑坝改称瓦燮坽,他从鄱阳湖的变迁给出了解释: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处于扩展期,到清朝才因泥沙淤积而逐渐缩小。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陆地上濒临鄱阳湖的水码头,有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这个遍布瓦屑碎瓷的货流和客流的集散地因此得名。后来瓦屑坝所在的莲湖地区成了湖中之岛,坝因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湮没,瓦屑坝这个重要的码头集镇渐渐衰落为岛边的小村镇而改称为瓦燮坽了。

柳木巷里的光阴

    正是四月艳阳天,庞寨的田地上油菜飘香,恰似鹅黄色的地毯。
    在村头的一棵桃树下,刘世炎先生有点遗憾地告诉我,现在只知道一世德公是明朝洪武十年从江西瓦屑坝上船,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庐州的,至于原籍到底在哪还有待考证。
    其实当年江西迁徙人员重多,他们从南昌、抚州、饶州一带集中到瓦屑坝,然后穿过鄱阳湖北上,再顺长江而下,进入今天的江淮流域。如此看来,瓦屑坝只是一个集中出发地,并不是这些移民真正的故乡。戴健先生说:只是对多数手提肩扛背井离乡没什么文化的贫苦农民、渔民来说,到了客居地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可能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了。而到了合肥一带后,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受当地方言的影响,“瓦屑坝”又被口口相传成了“瓦集坝”、“瓦渣坝”等地名了。
    不过,庞寨的刘姓先民最初并不是居住在郊野之地,而是选择闹市,以经商为生。我在庞寨采访,那里的村民都说他们的先祖一到合肥,就居住在刘木巷里。我做“晨报地理”栏目以来,对合肥的大街小巷可以说是比较熟悉了,可还没有听说过刘木巷,是不是柳木巷?仔细打听,果然就是。
    柳木巷就是今天的寿春路一部分,1966年的扩建过一次,当时巷道宽也才5米,不过已由碎石路面改成了沥青表层路面。1982年路名普查时,柳木巷和同春巷一起改称为寿春路,即今天阜阳路以东的那段寿春路。     我在庞寨刘姓家谱里看到,他们的先民们在柳木巷里一共住了将近400年,从一世德公算起,到了第十四世才搬到东乡大兴集庞家寨,也就是今天的瑶海区大兴镇庞寨,。光阴荏苒,200多年又过去了,庞寨的刘姓人家许多又重新进城,有的就生活在他们的先民刚到庐州城里安居的地点附近。
    庞寨,这个城市边缘的村庄,由于穿插在工厂区周围,机器的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火车的碾压声,传统的静谧早就将打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