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墙根下大众巷
李云胜文/摄
繁华喧闹的合肥安庆路与长江中路之间夹着一条小巷,这就是大众巷。它其实建造的时间不长,说起来却话长了。
冒名顶替古老的巷名
谁这么说来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这当然是形容野外的荒地,城市里不会这样,城市里的路是人修建起来的。
就像大众巷,解放后许多单位在那一带建房,还都是大单位的宿舍,比如华东地质勘探队住宅区,武警总队住宅区。但那时的房屋相对于今天要朴素得多,只是一些多层建筑,周边被普通居民的平房包围着。
大西门社居委主任赵秀珍介绍说,那时这一代刚刚进驻一些省直单位,后来陆续盖了好些楼房,但不像今天规划得这么整齐。大众巷这边也就是一条窄窄的巷道,仅容一人通过,大家习惯把它称为一人巷,而且是一条死胡同,不像现在一直通往长江中路。
1998年的时候,安徽省农业银行和安徽省服装进出口公司在长江中路上建了连着一起的姊妹楼,那条一人巷才开始打通并拓宽,算是一条正经八百连接长江中路和安庆路的小巷。2003年安庆路拓宽改造,在巷口竖起了“大众巷”的标示牌。
我写“晨报地理”已经一年多了,对合肥的大街小巷可以说略知一二,也看了许多的志略方志,便问赵秀珍主任,大众巷的西边有一条巷子名叫天王巷,解放后一度改叫大众巷。如此,不是重名了吗?
赵秀珍主任回答道,那条巷子现在重新改回天王巷了,和天王巷紧挨着的这条新巷道就是借用了天王巷曾经用过的名字。
我开玩笑说,原来是冒名顶替呀!赵秀珍主任会意地开怀大笑。
二路公交车的停车场
汪汝来老先生在大众巷附近摆了个地摊,专门出售一些廉价的日用品,他在那里住了一辈子,出生在那里,结婚生子在那里,现在退休了,仍然在那里安度晚年。
他说自己再过2个月就81了,以前在合肥市副食品商店工作,地点就在今天的东鼓楼巷那里。那时淮河路还不是步行街,二路车经过那里沿着安庆路一直到达城墙根下,也就是是现在的环城西路下的大众巷附近。他每天清晨在家门口的停车场上车,因为是终点站,不用上车抢座位;下班就没用那么幸运了,单位跟前的站牌下永远都沾满了等二路车的人。那年月,人们的素质、修养没有今天这么高,车门一开,大家蜂拥而上,经常有乘客喊“夹着我的衣服了”。
汪汝来老先生说,从二路车的停车场也能看出合肥城市建设的步伐。一开始,二路车并不到今天的大众巷附近,而是到霍邱路与蒙城路交口的地方,那时,蒙城路也没有修好。那时,西边城墙根下还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后来,省公安厅等一大批单位进驻那里,周围热闹起来,从西边来的汽车许多都是避开车流量相对较大的长江路,通过环城西路拐向安庆路,二路车的终点站搬迁到大众巷附近,极大地方便了在那里换车进城的人。
今天,二路车站又搬走了,因为安庆西路的贯通,大众巷前的公交站有好几路车经过,再也没有过去到了城墙根下,就算是到了合肥西边尽头的感觉,
城墙两边都是大池塘
汪汝来老先生很可爱,和他的谈话自然就多了起来。
这位在城墙根下长大的老人文化程度并不高,而且一口浓浓的土话让我听起来多少有点吃力,便要他在纸上把自己的名字写下来。没想到竟是如此文雅。老人家听见我的夸赞,裂开掉了几颗牙齿的嘴,带着骄傲的口吻对我说,以前城墙根下也是藏龙卧虎之地。只是因为命运的不济,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也只好跻身于穷人聚集的大西门内。
汪汝来老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站在城墙下向两边瞭望,西边是开阔的田野,地里种着粮食和蔬菜,还有一部分芦苇滩涂;东边,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棚,也有少量的砖瓦平房。给老人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城墙两边的池塘,城墙外是黑池坝和琥珀潭,城墙里是放生池。
黑池坝和琥珀潭如今已经是琥珀风景区的组成部分,那么放生池在哪里呢?我让汪汝来老先生带我去一睹芳容,可老人家说已经看不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房屋改造,当时放生池水体已经淤塞变质,便一填了事。
我在《合肥市志》倒是找到了只言片语的记载:“1975年,建设部门铺设放生池至黑池坝管径38~100厘米排水干管0.37公里,使雨水污水经管道出口,由下游的浆砌块石明渠导引注入黑池坝。”遗憾的是最终并没有逃脱被污染的下场。
手记
合肥城墙根下的生活是恬静的,千百年来好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到本世纪之初“大建设”的序幕拉开之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到合肥的时候,长途车不让经过长江路,总是沿着环城西路拐向安庆路,在今天的大众巷口下车,再转乘二路车到市中心。那时,大众巷一带的民房真是破旧,甚至还有许多草房。记得在那里听过几个老大妈聊天,一位大妈说自己女儿家刚分到一间半的楼房,另一位大妈撇着嘴说,她最怕住楼房,爬上爬下的不方便,还不如自己家的草房,冬暖夏凉,前面还有院子,单门独户的自由自在。
这话搁到现在来听倒也有几分道理,那时的所谓楼房不像今天的套房,厨房、卫生间样样都有,功能齐全,那时是筒子楼,厨房就是公共楼道,卫生间更谈不上了,一层楼的住户共用一个公共厕所。这样说来,还真的没有住在草房里舒服。
我想到了赵秀珍主任提到当初大众巷也被大伙儿称作一人巷,奇怪合肥怎么有那么多叫一人巷的地方。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给我解释说,过去城市建设的步伐不像今天这么快,而且城市规划的实施也不像今天这么规范,单位和个人都习惯乱搭乱建,公共区域往往被挤占得只剩下仅容一人通过的巷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