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宏兴
十字街头的百货大王
李云胜 文/摄
上点年纪的老合肥应该还记得,昔日十字街靠近鼓楼桥的东边有一爿店铺,那就是著名的艾宏兴百货商店。作为民族资本代表之一,一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之前,都是庐州城里百货业的翘楚。
抢了当地人的饭碗
合肥从秦汉时候起就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十字街一带商铺林立,交易红火。全国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经营不同的买卖,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籍贯的人士做着同样的买卖,比如金陵人擅长药材生意,福建客商从事糕饼业,江西“老表”则倒腾木材和瓷器。
不过,百货业是个例外,老板基本上是本地人。他们从当地及毗邻地区购货,偶而也从外省进货。那时交通不发达,商品购进主要通过南淝河、巢湖、长江,费时费力,自然价高,更新也慢。
刘正新先生的爷爷就是十字街上的一名商户,他小时候经常在铺子里玩耍,还记得柜台的模样,长方形的木头柜子,上面放着一个木头框子的玻璃柜,里面陈列着商品,柜门往里开。顾客要是看中哪样东西,指给伙计看,然后拿在手上与伙计讨价还价。
我问由于刘正新先生他爷爷的铺子大吗?他回答说就是一间小门脸,主要经营一些针头线脑、木梳剪刀、化妆品之类的小商品,但也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过安稳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天,“洋货”陆续打了进来,外地人也在合肥经营百货业了,其中艾宏兴百货商店规模最大。
据民俗专家牛耘介绍,艾宏兴是湖北武汉人,他的百货商店就位于今天的基督教堂北面,是一座两层小楼,坐东朝西,面向后大街。一楼是三开间门面,经营的商品号称“名牌荟萃,包罗万象”。与当地人开的传统百货商店相比,不久规模大了许多,商品也都是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大码头进的,当时流行的高档商品有三星牌搪瓷脸盆、双钱牌胶鞋、回力牌球鞋、太平洋毛巾、英雄牌绒线等,合肥只有这里有的卖。
艾宏兴很会做生意,为了留住更多的普通顾客,他同样经营牙刷、牙粉、香皂、花露水和针头线脑等日用小百货,而且花色品种要比小店铺多得多,价格还相对便宜。当时,许多小的百货商店给挤兑得只有关门歇业。
百货大王的生意经
我在史志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合肥百货业较大的店铺有70余个。至解放前夕,合肥百货业有商号168家,规模较大的只有20家,艾宏兴仍然在业内拔了头筹。
牛耘先生分析说,艾宏兴能够做得那么大是有自己的生意经的。当时,为了使自己店里的商品在合肥百货业中引领时尚,特别设有申庄,坐庄采购上海百货。那时还没有“奢侈品”这个概念,但艾宏兴实际上开了合肥“奢侈品”先河,那时要想在合肥买到高档商品,只有去艾宏兴百货商店。
其实,合肥的商人历来有讲究商道的传统,比如对老顾客给予价格优惠,代销或赊销商品,对于批发的顾客还以预售方式促成趸批交易。此外,除采取现金现货交易外,有的还以挂账(行话叫上折子),或先送货上门然后登门取款等形式销售。
艾宏兴的生意经更绝,他在合肥商家里面第一个采用赠送彩券、有奖销售、买一送一的方式,逢年过节,店门插上彩旗,雇用吹鼓手营造欢乐气氛。现在倡导的“货真价实,热情服务”,艾宏兴早在几十年前就实行了。
当然,生意人是逐利的,他的一切经营手段都是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合肥临近解放的时候,物价是一天不同价,早上还是一文钱的买卖,下午就涨到两文钱了。但艾宏兴仍然明码标价,并且承诺当天商品一律不涨价,在消费者中赢得了声誉。牛耘先生说,这其实是艾宏兴的玩的一种花样,他每天早中晚三次派人去打听行情,把那些利润高的热门商品收进仓库,对外推说“脱销”了。对那些不值钱的牙粉、鞋刷、牙签等小商品和一些滞销货则照常供应,原价不动。等到晚间商店打烊,再改换价码,第二天开门涨价。
正是靠着精明的生意经,艾宏兴一直维系到了解放以后。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百货大王”艾宏兴进行清产核资,其动产、不动产总值越3万余元人民币,资产虽然不多,但在当时的合肥民族资本里,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了。
伙计里出了个大画家
参观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人,可能对安徽厅里面的那幅铁画《迎客松》留有印象。当年周恩来总理曾大为赞赏:“这幅铁画做得太好了!铁打的迎客松,象征我们祖国的万古长青,再说我们中国人好客,迎客松的寓意很好。它既有政治气派,又有艺术魅力,是美与力的最佳结合。”
可你知道这幅铁画原稿作者与艾宏兴的瓜葛吗?
王石岑是合肥人,家就住在撮造山巷。年轻时,他是当时为数不多上过学的人,因为和艾宏兴是亲戚,便被请到艾宏兴百货商店管账。那时艾宏兴百货商店的二楼是仓库兼店员宿舍,王石岑喜欢画画,每天算完账后,就在那里学画,后来居然成了合肥师范学院的美术老师。
文革期间,合肥师范学院并到安徽师范大学,他在艺术系任教授。彼时已经小有名气,有“芜湖王石岑”之称,他的养女王叶青现在就是芜湖市文联的画家。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即,每个省为了装饰本省的大厅都拿出本省最具特点的手工艺绝活。安徽省委决定,组织人员打造一幅巨幅铁画《迎客松》。经安徽省文联主席赖少其推荐,王石岑接受了创作《迎客松》画稿任务。
王叶青介绍说,当时,父亲脚穿纱袜,站在拼凑起来的竖2.5米、横4.5米的巨幅宣纸上面,奋笔纵横,几易其稿,终于完成这一杰作。芜湖铁画艺人储炎庆则率领八大弟子来到合肥,在合肥模型厂里按照画稿,进行锻制,日夜奋战达两月之久,共用去200多公斤钢铁才完成。
我也查找了有关王石岑的资料,这位从艾宏兴百货商店伙计成长起来的画家,完全是自学成才。抗战期间,他流亡四川,拜黄君璧为师,得其山水画真传。之后,他历览三峡之险、峨嵋之胜、黄山之奇,搜尽奇峰打草稿,锤炼成峻秀雄丽的个人风格,跻身于全国山水画高手之林。84岁时逝世于合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