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闹的黄山巷
李云胜 文/摄
说黄山巷热闹,是因为那是一条位于老城区的小商品街,也是通往城隍庙市场和连接安庆路、霍邱路的重要通道,全长虽然只有110余米,但沿街两侧经营户却达70多户。
那条拥挤的窄窄巷道
“假如你在2005年以前去那里,拥挤的巷道只能容一人通过,推着自行车都寸步难行。”合肥市安庆路街道城隍庙社居委书记高恒玉这样对我说。
我问她是因为原先的黄山巷比现在窄吗?她说不是,主要是周边店铺的乱搭乱建。这条小巷位于老城区的繁华地带,背靠城隍庙小商品市场,生意兴隆,商家众多。那里的土地也是寸土寸金,随便搭建一个小棚子,也是月进斗金。所以,许多经营户都在那里东搭一块,西建一块,本来就不宽的巷道人满为患,人群在里面是相互簇拥而行。
后来合肥进行了大拆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违章建筑全拆了,商品入店。现在你再到那里看看,100多米长的巷道一眼可以望到头,中间绝没有占道经营的了。
我从安庆路进去,一直走到与城隍庙小商品市场连接的小巷尽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店铺两边摆着的木桶。一打听,原来是洗脚用的。那里是化妆品批发一条街,据说全省各地的理发店都到那里进货。
一旁看我拍照的金大爷告诉我,解放前这一带就是热闹的市场,卖什么的都有。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安庆路恢复了昔日后大街的繁华,周边的小巷子大都成了买卖人的天下,而且物以类聚,做同样买卖的都集中在一个地方。
我问金大爷在这里住多长时间了?他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后大街,就出生在对面的龙门巷,如今出生的房子已经不存在了,连巷子也难觅踪影。后来后大街改造拓宽,名字也换了,叫安庆路,家里的房子也由草房变成了楼房。那时,黄山巷还是一条无名小巷,上世纪80年代末才正式命名。
与黄山没有任何关系
我努力想知道黄山巷具体的命名时间,金大爷说时间太久了,记不得是八几年了。
我查找了《合肥市地名录》,这本出版于1989年的书籍上面没有关于黄山巷的记载。而高恒玉书记肯定地对我说,她是1990年到安庆路街道工作的,当时那条巷子已经命名为黄山巷了。如此看来,金大爷说黄山巷是上世纪80年代末命名的应该无缪。
对于这条巷子为什么叫黄山巷的问题,高恒玉书记表示不知道。一位在巷子里做生意的老板试探着猜测,合肥许多道路都是以省内的地方命名的,黄山巷是不是也以黄山命名的呀!
巷口临街屹立着一栋四层的楼房,门口坐着一位老大爷。他自我介绍姓王,今年已经75岁。听我们议论黄山巷的来历,王大爷笑了,他说黄山路是以黄山命名的,黄山巷却是以黄山电扇厂命名的。他指着那栋四层楼房说,这就是以前的黄山电扇厂的厂房,现在全部都出租出去了。
黄山牌电扇我是有印象的,以前家里有一台台扇就是这个牌子。那时,合肥还有许多叫得响的家电品牌,比如美菱冰箱、玉兰洗衣机、佳宝电熨斗、雀翎电热毯、牡丹吊扇等。不过,黄山电扇厂不是在乌依路上吗?
王大爷说,那是以后的事了。最初的黄山电扇厂就在这里,1963年成立的,原是由合肥晚报社办的家属服务组。1970年与市五金电器生产合作社合并后改称合肥电器厂,主要生产日光灯镇流器、电力电容器、磁力启动器等。因为产品滞销,1977年,开始转产台式电风扇。记得第一年试生产时只有150台,到了1980年已经年产电扇6万台了。
王大爷解释说,乌依路上的是东市区的区办工厂,生产的牡丹吊扇的,以后两个厂合并起来,统一为黄山电扇厂。
飘着国旗的牛肉面馆
看样子王大爷对黄山巷名字来历的说明是有权威的,这位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原来住在双岗附近,后来参加工作进了合肥吕厂,再后来铝厂成为了黄山电扇厂的配件厂,他也调到了安庆路228号这里,就在黄山巷入口的地方。
对于黄山巷的变迁,王大爷说自己是了如指掌。这条巷子以前是条死胡同,合肥人叫断头巷。在城隍庙小商品市场建成以前,北边不仅不通,巷内也不像今天这么热闹。后来巷子打通了,人们从这里就可以直接逛城隍庙,也可以去北边的霍邱路,两旁的住户都逐渐改成了商铺。
以前这里的买卖很杂,卖什么的都有。现在除了经营化妆品,主要以小吃、快餐居多。想想也是,光是城隍庙小商品市场的商户就是一个庞大的顾客群了,再加上逛街采购货物的,瞄准了这个商机,那一定是财源滚滚。
我从巷口往里数,有烧土菜的小饭店,也有卖快餐的小铺子。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家牛肉面馆,经营的品种到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外乎鸭血粉丝外加面条、卤蛋,可店面上方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下子与周围的小吃店区别开了。
店里的伙计说老板不在,不过我打听到老板的名字叫胡国建。这下我明白了,这位胡老板一定是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或者生日是在10月1日。
手记
因为是在古老的后大街上,黄山巷里的老住户说起的故事也是十足的庐州传统风味。
金大爷问我知道粪菜吗?我摇摇头。老人家笑了,说所谓粪菜就是用家里茅厕里的粪水换取的蔬菜,名字虽不雅,吃起来却是香得很。
过去合肥老城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家的茅厕,每天早晨倒马桶都是倒进自家的茅缸里,即使是住在大杂院里,院子里也一定有一个几家公用的茅厕。那时的农村不使用化肥,合肥周边的菜农一般会承包一片人家的茅厕,约好几天进城拉一趟粪水。这当然不是无偿使用的,一年到头会按约定给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因为是用粪水换来的,于是就形象地称之为粪菜。
老合肥陈频曾经和我谈到这个昔日的现象:挑粪的农民十分自觉,大多起得很早很早。盛满了粪便的粪桶,尽管盖上了盖子,其臭味仍然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挑大粪的人们。男人们慌忙躲闪,女人们赶快掏出手帕捂起鼻子。挑大粪的人这会全然顾不了这些,大步流星地走着,扁担在肩上唱着歌。
这也算是昔日黄山巷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