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楼桥畔镇淮池(上)
李云胜 文/摄
合肥鼓楼,过去有一座桥,名字就叫鼓楼桥。鼓楼桥的东边有一座浴池,因为鼓楼桥也叫镇淮桥,浴池自然也就叫镇淮池了。
与“镇淮角韵”相伴
“楼下淙淙淮水清,楼前冉冉蜀山明。”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庐阳八景之一“镇淮角韵”。
古人这样赞美那里的风景:“一水东下,石桥虹跨之。桥南有台,可高十余丈,不知作于何代何人也。台上有楼三级,绮疏四开,匝以雕栏画槛。”这说的便是那里的楼和桥,楼名叫鼓楼,也叫镇淮楼;桥名叫鼓楼桥,也叫镇淮桥。
同样也是“不知作于何代何人也”,反正有位独具慧眼的商人看中了那里的人气和景色,在附近建了一座浴池,地点就在今天的鼓楼巷里。服务项目有擦背、捶背、修脚、擦脚、刺血、挖鸡眼、代客买吃食、擦皮鞋等,与现在的浴池不尽相同。
这里面别的服务项目我都略知一二,唯独搞不懂“刺血”是个什么东东。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张大爷过去在镇淮池当过学徒,他说“刺血”其实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以及恢复正气的目的。以前穷人家不可能有点小毛病就上医院,当时浴池里的手艺人就向中医老先生学习“刺血”疗法,给那些“病在血络”的人调理调理。严格意义上讲,浴池里“刺血”的师傅算不上中医师,他们只是按照老中医教的方法操作,而且也只会这一种疗法。那时西医还不普及,“刺血”效法在民间非常有市场。
张大爷说镇淮池的刺血疗法在合肥名气很大,因为收费比诊所便宜,那些拉车的、卖菜的寻常百姓,洗个澡之后,顺便就做了个治疗。当时镇淮池的刺血疗法主要有络刺、赞刺及豹文刺法。现在浴池里已经见不到这样的手艺了,有病当然要去医院。
镇淮池开在风景如画的“镇淮角韵”旁边,又位于老合肥人称之为“十字街”的闹市区,自古至今都是商铺云集,生意红火是意料之中的。
可能是合肥最早的浴池
镇淮楼已在1933年全部倒塌了;镇淮桥曾于2006改造宿州路时被挖出,得以重见天日,不过之后再次被拆除;镇淮池也随着解放后合肥城市建设的需要,永远地存在于老合肥的记忆之中。
合肥学院的退休教授许有为,今年已经85岁了。他是李鸿章外孙家的后代,如从李鸿章那一辈算起,应该是第五代曾孙了,也是土生土长的老合肥。记忆里上镇淮池洗澡还是童年时期和父亲一起去的。
印象里是保留着古朴的传统砖石结构的建筑。进到里面是一溜靠背长椅,长椅与长椅之间是一个茶几。那时的服务员叫茶房,一见面先递上一双木头做的拖鞋,洗澡用的毛巾放在洗澡池入口的地方,要自己去取。许教授说他还记得那里的洗澡池的形状,长方形的大池子是用水泥砌成的,当时水泥是个金贵的玩意儿,合肥人称呼它为“洋灰”,安徽还不能生产,要到首都南京才可以买到。
我问徐教授别的浴池的洗澡池是用什么砌成的?他说过去合肥的建筑材料基本上是石灰和青砖、石块,镇淮池当时可能是合肥最大的一家浴池,使用的池子也比别家浴池高档些。
因为年龄幼小,加上年代久远,徐教授对镇淮池的印象比较模糊了,只记得澡堂里有小贩提着篮子来回穿梭,有卖瓜子的,卖茶叶蛋的,还有卖香烟、洋火的。茶房不时地递上毛巾把子,滚烫的毛巾在他们的手里仿佛一点也不烫,那也是天长日久练出来的。
最惬意“水包皮”的生活
假如你在十字街逛累了,乏了,来到镇淮池热气腾腾的大池子里泡泡澡、让老师傅搓搓背、修修脚,泡上一壶茶慢慢地品着,再眯上一觉,这意境哪是现代的那些洗浴中心、温泉水能给得了的。
朱师傅提起过去在镇淮池泡澡的生活,语气中充满了留念。他告诉我,自己的祖辈明朝时就在镇淮楼附近卖炊饼,一辆独轮车上竖着一面镶蓝红旗,上面绣着“朱记糕点”四个黄字。每天早晨,十字街头就响起吆喝声:“炊饼来枣泥炊饼!”,“炊饼来豆沙炊饼!”。据说从那时起,镇淮池里的客人就惦记上他们朱家炊饼了。
“朱记糕点”传到他这一代,已经结束了独轮车时代,在镇淮池前面面临十字街的地方有了一间糕点店铺,他也不用像老祖宗那样苦吧苦熬地沿街叫卖了,顾里掌柜的和伙计,自己大清早先上大雅楼“皮包水”,再去镇淮池“水包皮”。
他说镇淮池的老板很会赶时髦,里面的装饰在过去算是洋气的。他还记得浴池增加木制的大浴盆后,特别在门口贴上几个字,上面写着“特别汽水盆汤,卫生白石池塘。”那些有钱讲究卫生的,情愿多花几角钱澡资,在大浴盆里一个人独享那一盆清水。
朱师傅当然也是大浴盆的常客,他给我形容那里的排场,一个几十平方的房间并排放着8个大浴盆,高4尺左右,直径足有两米。镇淮池的老板会做生意,居然在满满的清水中滴上一些花露水,氤氲的水蒸气居然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后来镇淮池老板又从中药铺子里特意配了解乏美肤的中药才,经热水浸泡后散发出来一股香气,这盆水有个名字叫“百草水”。
浴资当然也随着上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