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楼桥畔镇淮池(下)

(2010-11-11 10:38:24)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访谈

分类: 老记出更

鼓楼桥畔镇淮池(下)鼓楼桥畔镇淮池(下)
图片说明:

1、天还是那个天,屋却不是那个屋。

2、镇淮池外面的小吃摊依然延续下来了。
鼓楼桥畔镇淮池(下)
李云胜 文/摄

    合肥鼓楼,过去有一座桥,名字就叫鼓楼桥。鼓楼桥的东边有一座浴池,因为鼓楼桥也叫镇淮桥,浴池自然也就叫镇淮池了。

座位有甲乙丙高低之分

    过去称洗澡地点为“澡堂子”,形象地说明了一群人在一个大池子里洗澡的壮观场面。
    民俗专家牛耘告诉我说,镇淮池在他小时候就有了,听老辈人说可能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这家浴池在合肥算大的,可以同时接纳六七十位浴客。客房也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是沙发躺椅;乙等是木塌躺椅;至于丙等,那就只有长条板凳了,连拖鞋也是甲等和乙等淘汰下来的。
    各个客房的价格也不一样,丙等只要几分钱,光顾的都是穷人和卖苦力的,不供应茶水和手巾把子,洗完澡,穿起衣服走路;甲等就不同了,来的大都是有钱有势的,服务自然周到。俗话说,钱是一个宝,花到哪里哪里好,甲等客房里常有提篮小卖者兜售香烟、瓜子、生熟荸荠、青果橄榄、削成片的水果。夜晚镇淮池门口还有炸臭干、卖小馄饨、下汤圆的夜宵摊子,那些浴客饿了,可以叫茶房买了送进来,行话叫“场外服务”。
    那时的茶房很辛苦,老板只供应一日两餐,没有工钱,收入全指望浴客给的小费,当时甲等和乙等客房里就写着“君子自重,小账沾光”的字样。至于给多少,完全凭浴客高兴,伺候好了,有时小费可以是正账的一两倍。所以茶房们都是竭尽所能,尽量哄得浴客们开心。
    不过,也有“铁公鸡”一毛不拔的,那样以后再来洗澡,茶房们会给他白眼的。

端阳佳节的特色洗浴

    镇淮池的老板很会做生意,请人砌的浴池很考究,浴室门也是那种吸水性好的木头大门。洗澡讲究“聚气”,浴客进去时先闷一会儿,待出了汗就舒服了,周身爽快,如同今天的桑拿浴差不多,这对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说是种很好的享受。洗完后再到座位上一躺,茶水一杯润润喉咙,对去除疲劳恢复精力极有好处。
    俗语所说:“生剪头、熟洗澡”。经常光顾镇淮池的都是一些老面孔,大家见面彼此打个招呼,泡在大池子里一起洗洗澡、聊聊天,张家长李家短的,再交换一下对时局的看法,日子就这样在一搓一揉之间打发了。
    大人们洗澡讲究快活,孩子们洗澡追求健康。镇淮池的老板瞄准了这个商机,每年的端阳佳节,专门在浴池里放入好多菖蒲、艾叶,池水里立即清香四溢,家长们纷纷把家里的孩子带到镇淮池里“驱邪防病”。那一天,镇淮池门口等候洗澡的都排着队,大人拉着孩子一直排到十字街口。
    不过,到澡堂洗“端阳澡”的只限于男孩。因为旧时合肥没有女浴池。那时迷信,认为女人进澡堂洗澡会给浴池带来晦气,镇淮池也只接待男宾。男孩子由父亲或爷爷领着,家里要是有一两岁的小女孩,也有一起去洗的,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卫生了。

建中菜市的时候才拆除

    镇淮池经历了满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庐州城里已经演变成响当当的老字号。
    牛耘先生回忆说,解放前夕,经营镇淮池的是一位姓徐的老板,他的女儿后来还与牛老同过事,叫徐华芳,所以印象深刻。1952年,有工人检举徐老板有历史问题,镇淮池便转由伙计们自主经营,属于合作社性质。
    曾在镇淮池当过学徒的张大爷说,那时全市的浴池生意都非常红火,镇淮池作为老字号,当然也是浴客盈门。1953年的时候,合肥市商业行政管理机关作出规定,浴池业不得收取小费,浴池收入按照3:7分账,即七成作为浴池留成,三成作为职工工资。到了1957年,市里提高了公私合营和合作化浴池的分成比例为4:6开,即六成作为浴池留成,四成作为职工工资,工人们的干劲更足了。
    张大爷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1959年,合肥的流动人口增多,市区的旅馆满足不了需要。镇淮池几位当家的合计,是否可以在浴池打烊后,利用现成的浴座接待旅客住宿。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同意后,他们说干就干,把浴座上的毛巾以及茶具洗刷一新,添置了几十床薄棉被。由于价格比旅馆低廉,一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后来,他们又打出住宿洗澡不要钱的措施,更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我问张大爷,镇淮池是什么时候拆除的,他想了一下说,是在修建中菜市的时候。1952年,全国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已经淤塞发臭的金斗河就是在那个时候填上的。不久,就在金斗河古道上修建了中菜市。后来,中菜市扩建,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镇淮池被拆除了。
 
手记

    提起澡堂子,我的耳畔仿佛响起木板拖鞋的吧嗒吧嗒声,那夹杂着潮气的人影至今还晃动在我的眼前。
    我的家乡六安老城以前称为城关镇,和合肥环城马路以内面积差不多大,只全城只有六家澡堂子,记得起名字的只有大众浴池、三道巷浴池和沧浪浴池。后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那些澡堂子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时尚的洗浴中心,如今仅存的澡堂子只剩下沧浪浴池了。
 沧浪浴池也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澡堂子,名字可能出于屈原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上次看到的时候,已经如垂垂老者疲倦地矗立在即将拆除的老街上。
    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澡堂子洗澡的情景,和小伙伴们在池内打水仗,水溅到别的浴客身上,惹得大人们一片呵斥声。记得有一位京剧团的旦角演员喜欢在池内一展歌喉,偶尔也哼哼一段黄梅戏,《锁麟囊》、《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都是在那里第一次听见。当时听他唱《锁麟囊》,觉得含混其词、吐字不清。长大后才知道,那是程派唱腔的特点,幽咽婉转,若断若续,其实学起来难度相当大。
 时光飞逝,转眼间那些在冬日里带给我们温暖和清洁的澡堂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家里也有了洗浴设备,去澡堂子洗澡的机会也相对减少了。但澡堂子留给我们的那份温馨却长久地留驻在心灵的深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