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04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嘉山路上:浓荫遮天蔽日依旧

(2010-10-27 13:54:33)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嘉山路上:浓荫遮天蔽日依旧嘉山路上:浓荫遮天蔽日依旧
嘉山路上:浓荫遮天蔽日依旧嘉山路上:浓荫遮天蔽日依旧
嘉山路上
浓荫遮天蔽日依旧
李云胜 文/摄

    合肥市北一环和北二环之间有一条路叫嘉山路,假如你从最新版的地图上看,那里是畅通无阻的。于是和朋友一道依据GPS的指引,从新蚌埠路拐了进去,不料却是一条“断头路”,与临泉路交界的地方至今还没有修通。

改变的不仅是道路名称

    我习惯在采写之前先做好案头工作。翻阅了《合肥市志》、《合肥市地名录》、《合肥县志》等资料后,发现嘉山路以及周边道路名称的变化,那其实反映的是这座城市的变迁。
    嘉山路上,家住嘉兴苑小区的谢先生对我说,这段路可谓命中注定要多一些变数。他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规划是南起濉溪路,也就是现在的北一环

,北至砀山路,也就是现在的北二环。后来又重新规划为南至新蚌埠路,北至板桥路。按照图纸上的进度,这里早该贯通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嘉山路从新蚌埠路进来,到嘉兴苑小区那里就停止了,通往临泉路的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小道,行人和自行车勉强可以通行,汽车根本走不了。
    我感兴趣的还是嘉山路以及与之相连的几条路名称的变化,像嘉山路本身,因为紧挨着板桥河,最初名字就叫板桥路。而现在的板桥路已经挪到了临泉路的北边,为规划中嘉山路的北端了。嘉山路最早的规划是南起张洼路,北至茅四拐。那些刚来合肥的人可能不知道,张洼路其实就是今天的新蚌埠路。
    不过,我在那里来回走了两趟,并没有发现何处是茅四拐。路边有一群老人家,大家悠哉游哉地聊着过往的事情。其中一位马大爷为我解开了疑问:原来解放初期,嘉山路一带还是合肥的城乡结合部,周围冈峦起伏,乱坟遍野。那里的环境自然也是不卫生,路人随地“方便”。老合肥土话里厕所就叫茅厕,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把那里称作“茅厕拐”。而方言“茅厕”发音和“茅四”是一样的,后来连《合肥地名录》上也写作“茅四拐”了。

还记得到这里翻新轮胎吗

    嘉山路很有意思,说它短吧,它从新蚌埠路开始一直通往北边的板桥路,全长好几公里;说它长吧,从新蚌埠路往里走,几百米就不同汽车了。新站区建设发展局的同志告诉我,早在2007年,嘉山路北段板桥路至临泉路就已建成并交付使用,但南段临泉路至新蚌埠路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贯通。我在那里采访的时候,周围的居民对此议论纷纷,主要还是拆迁工作不太顺利。居民庄先生对我说,他的孩子在元一名城小学上学,而家住在嘉山路的轮胎翻新厂,每天送孩子上学必须经过那段没修好的土路。晴天还好一些,到了下雨天,大人、孩子都要穿上深筒胶鞋,泥一脚水一脚的,就像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上学那样,步履蹒跚。
    我很奇怪这里还有工厂吗,庄先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有呀,这一带过去就是北门工厂区的一部分,后来许多厂家都因为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关停并转了。他带着我往北走了一百米,果然看见一座还算气派的大门楼,只是“合肥市轮胎翻新厂”的招牌已经比较陈旧了,白色的油漆斑驳陆离,露出了几道裂缝。
    庄先生对我说,你别看这个厂子现在衰败了,鼎盛时期,到这里买轮胎还要找人“走后门”。因为是翻新的轮胎,价格比新轮胎便宜得多,许多单位都到这里买。我问翻新的轮胎不影响使用吗?他倒是实话实说,多少差那么一点,但因为是正规厂家,产品绝对符合国家标准。当时需求量非常大,他们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庄先生感慨地对我说,那时还没有什么私家车,没想到如今车辆增加了,人们反而不需要翻新的轮胎了,主要还是经济条件好了,安全最重要,大家也不在乎省那几个小钱。
    马大爷是燃料公司的退休职工。他说解放初期他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大路。1949年3月合肥市燃料公司成立,当时还叫煤精公司,仓库和宿舍都建在嘉山路上。为了运输方便,才把道路拓宽。从此,拉着整车煤炭的大卡车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那时他是单位的司机,也经常到隔壁的轮胎翻新厂换轮胎。
   
法国梧桐已经满五十岁了

    嘉山路的岁月其实是写在了南端的梧桐树下,道路两旁像伞冠一样的浓荫,那是只有大拇指的粗幼苗经过50多年的生长才形成的。而同时期其它路段种植的法国梧桐,许多已经不见了踪影。
    马大爷说,这要感谢当时的合肥市委书记李光涛。我问为什么?李大爷说,看你的年龄应该还没有这些树大吧,自然不知道50多年前发生的那些事情。合肥刚解放的时候,不仅道路破烂不堪,而且几乎没有行道木,倒是一些有钱人家的花园里草木茂密。李光涛起初是合肥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秘书长,合肥市成立的时候,他是副书记。不久,前两任市委书记黄岩、张凯帆调到省里工作,他又任市委书记。
    百废待兴的合肥,道路建设轰轰烈烈,行道木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法国梧桐具有生长快、树冠高大的特点,李光涛书记亲自拍板选用。那时的法国梧桐还是从南京中山陵买来的。为保护树苗能够成活,还用木材做了许多三脚架围在小树的周边。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被人告到皖北行署区党委,指责李光涛书记浪费。现在想想,当初要不是李光涛书记的坚持,合肥市民就享受不到后来满城的树荫,而绿色园林城市的创建也许要走更长一些路。
    望着嘉山路两旁的参天大树,树下的老人们在悠闲地度着晚年时光。我知道这条路迟早要全线贯通的,唯一的愿望是到那时浓荫遮天蔽日依旧,这些退休老人每年在夏日的傍晚,还能够聚集在马路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光阴在梧桐树下悄悄地流过。

手记

    随着合肥大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越来越宽广,城中村也逐渐减少。
    嘉山路连接临泉路那里,算是合肥已经为数不多的城中村之一吧。那里的环境就够典型,满眼都是建筑垃圾,因为拆迁只到一半的缘故,有的房屋已被推倒,剩下残垣断壁,有的房屋还有人居住,不过最终他们也是要搬走的,留在那里的只会是永远也磨灭不了的回忆。
    许多老合肥对嘉山路印象深刻,因为燃料公司的缘故,他们的过去岁月是离不开那里的煤球的。
    那个时候没有天然气,城市里烧水做饭主要靠煤炉。家家户户在月初的时候会随粮本一起领到煤票,那也是按人口分配的。今年46岁的郭晓说,他从小就跟着哥哥拉着板车去嘉山路煤精公司买煤。一开始是买煤球,就是向乒乓球一样大小,回来就可以直接烧的。后来改成了蜂窝煤,那是比煤球大得多的圆柱体,中间一个个圆孔用来通气。当时为了省钱,许多人家也卖散装的煤回来自己做。
    做煤球要掺黄泥巴,郭晓兄弟俩星期天一大早就去白水坝挖黄泥巴,用筐装回家,再按照三锹煤一锹黄泥巴的比例和,爸爸脱了鞋袜,赤脚在上面来回踩,兄弟俩拿着吃饭用的勺子,一勺一勺地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做煤球。夏天的时候干得快,其它季节要晾晒一两天,然后再一个个收到箩筐里。
    这样的日子,我其实也是记忆犹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