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小郢:楚风皖韵犹存

(2010-10-28 16:41:22)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贺小郢:楚风皖韵犹存贺小郢:楚风皖韵犹存贺小郢:楚风皖韵犹存
贺小郢
楚风皖韵犹存
李云胜 文/摄

    233路公交车经停站西路与临泉路交口西的时候,我被那里的公交站名吸引了:贺小郢,浸透了楚风皖韵的铅华,让人不由地想起都市里的村庄,那是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这里的先民居住地呀!

遍布庐州大地的“郢”

    翻看《合肥市地名录》,上面有许多以“郢”命名的地方,而且大多是乡村,现在多数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即使还是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也已经划归蜀山区、瑶海区等管辖。比如王大郢、万大郢、焦大郢、张小郢、韦小郢等。
    我来到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办公室,向他请教合肥为什么有那么多以“郢”命名的地方?他给我翻出了《史记·楚世家》,上面有这么一段文字:“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段故事我是知道的,今年夏天参加安徽省经济记者协会举办的有关活动的时候,曾经参观了寿县博物馆,从那里了解到寿春就是今天的寿县。楚国于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之后,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世,共19年,于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此时,楚国人为了不忘故国,纷纷将自己所居的村落,改用国都“郢”的称谓。合肥这个地方当时也是属于楚国故地,许多村落也被称为“郢”,意思相当于村庄。
    在银都苑小区,72岁的江干老人告诉我,他以前就住在胜利村,与贺小郢紧挨着。贺小郢过去也叫贺家庄,里面住的大多是姓贺的人家,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那里一共有58户人家,262个人,有耕地将近12亩。我问他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他说自己曾经参加过人口普查,那一带都是他负责的范围。
 
在“看家塘”里捕鱼

    有人说“典籍之外的历史漫漶而渺不可考”,其实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听那里的原住民讲述。就像一个小小的贺小郢,纸上的资料毕竟有限,那么就让我们去那里走一遭。
    孔维福今年刚刚60周岁,从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退休后,在贺小郢那里的一个小区传达室做保卫,他对这一块可熟悉了。
    30多年前,孔师傅还是30不到的年轻人,工作之余爱上了捕鱼。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问孔师傅是钓鱼吗?孔师傅笑笑说,那时还不流行钓鱼,我因为是从农村出来的,在老家的时候学会的捕鱼手艺。到城里以后没有鱼塘了,只好去郊区的野塘。
    那时贺小郢还是农村,四周都是稻田。他向西边指给我看,那里有一家印刷厂,当年是一口鱼塘,当地人叫它“看家塘”。因为合肥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对水的依赖性非常大,那时的塘主要不是养鱼的,而是用来灌溉的。
    孔师傅回忆说,从张洼路过来,穿过一段段田埂,来到了塘边,用一根竹竿穿着一个三角形的渔网,从岸边往里捞,长长的竹竿夹在胳肢窝下,使劲一提,运气好的话可以打上个一条、两条。
    有一段时间。孔师傅的星期天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尽管十网总有九网空,但撒出去的是希望,收获的是乐趣。孔师傅对我说,那时的贺小郢,村民都很淳朴,看见他来捕鱼,不仅不制止,小孩子们还跟在后门看热闹。口渴了,随便到村子里那家讨口水喝,主人也是热情地往屋里让。  
 
记忆中都市里的村庄

    合肥市文化局的老局长黄先明先生听我讲了这段故事,激动地说,他就是从合肥郊区出来的,对贺小郢的淳朴民风是深有感触。他说那里村民虽然就住在城市的边缘,但丝毫没有被都市里的一些不良习惯污染。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是贺小郢真实发生的。上世纪70年代末,贺小郢一户人家来了几个合肥城里的亲戚。那时候大家都很穷,这家人家没有什么吃食可以招待客人,情急之下要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女主人在一旁嘟噜着嘴说,家里就这一只种鸡了,杀了拿什么去换盐!男人气得骂女人,你真不懂礼数,天差地差,来人不差!我没听懂什么意思。黄先明先生解释说,这是合肥俗语,意思是说什么都能缺,礼数不能缺。
    后来贺小郢这家人家上城,顺便到那位亲戚家串门子,哪知道亲戚的老婆拉着个脸,当着他们的面埋怨丈夫,哪来这么多穷亲戚。
    不过,这都是历史了。我在贺小郢采访,那里满眼都是高楼大厦。只有铁道两旁因为属于铁路的资产,一些外来居民在那里搭了几间临时窝棚,开辟几晌菜园,还有一些田园风光。我站在铁道边向四周张望,那曾经也是阡陌纵横的田野,一个叫贺小郢的村舍在那里从楚地盘桓到皖境,袅袅的炊烟飘荡了两千多年。就像一位文人描绘的那样,那里“一直是最美妙和最有文明特征的人间景象。庄户人家的平凡日子落在大地上,就成了地名。”
    冬去春回,记忆中似乎还没有几个轮回,那里已经被城市同化了,昔日村庄的名称最终成就了公交站牌上的一个站名。
  
手记

    人生的祸福实在是难以预料,所以老子才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至理明言。这一点,城乡接合部发生的无数个故事都可以作为注释。
    还是在贺小郢那里听来的。30多年前,合肥城里一位国营单位的职工爱上了那里的一位小伙子,家里怎么也不同意。也难怪,那年月,国营单位的正式职工可是捧着铁饭碗,吃的是商品粮。而贺小郢虽然靠近城市,但毕竟只是吃回销粮,属于农业户口。只是那位合肥姑娘太爱贺小郢的那位小伙子了,死活都要嫁到那里去。
    30多年过去了,贺小郢土地逐渐被征用,周围先是盖上了铁路货场,继而办起了石灰窑厂等乡镇企业。贺小郢的庄户人家亦工亦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火红。特别是近几年,那里彻底成了新站区的范围,村子里的土地全部被房屋开放商征用,许多人家都拥有了不知一套房子。
    像那位小伙子,如今已经是爷爷辈的,家里补偿到三套房屋,除了自住以外,其余两套都出租出去,算是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倒是他的爱人——当年那位漂亮的合肥姑娘,因为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倒闭,一次性买断工龄以后,如今在安置小区里开了一爿杂货店,家里的主要收入还是爱人。
    她经常和邻居们聊天的时候说,当初幸亏嫁到了贺小郢,不然在厂子里找,如今两口子都下岗,家里的生活一定非常拮据。

秀出您的老照片  讲述您的过往事

    一座城市,一段记忆,“晨报地理”期待您的参与,不管是对已经见报版面的笔削,还是讲述您难忘的经历,抑或是一张老照片,我们期待与您交流。您可以发电子邮件到

jhcbdl@hf365.com,也可以登录QQ1289875321(李云胜)、524765682(安娜),或者致电晨报热线:4249555。
    记住了,我们期待您的大驾光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