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园上空:那一抹东来的紫气(上)

(2010-10-19 15:04:16)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访谈

分类: 老记出更

名人园上空:那一抹东来的紫气(上)名人园上空:那一抹东来的紫气(上)名人园上空:那一抹东来的紫气(上)
名人园上空
那一抹东来的紫气(上)

李云胜 文/摄

     名人园位于大蜀山北麓,诺大的范围里有名人广场、名人馆、名人湖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就像一连串镶嵌在一起的明珠。相信辗转在那里,你不仅会陶醉在优美的风光里,更会被历史上那些安徽名人的丰功伟绩所折服。

迎接国庆50周年而建

    从报社到名人园,好像只有一路801公交车。上车和司机一打听,他说到大蜀山脚下那一站下就行了,路边就是,那里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果然,车到黄山路最西端,下车向北走上几百米就到了大铺头,远远就可以看见名人广场上的那座纪念塔了。旁边一座徽派建筑就是安徽名人馆,而在大蜀山东北脚下,名人湖与名人广场、名人馆遥相呼应,波光粼粼,风景迷人。
    安徽名人馆的王红梅馆长对我说,这一片其实是个整体,根据规划,名人广场、名人馆以及名人湖是一个景点,当初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现在游人到这里游玩,就旅游项目这一块,参观名人馆,畅游名人广场和名人湖,已经成为一个景点了。
    当初,为迎接国庆50周年,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把它作为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来建。起初只有名人广场和名人馆,名人湖是后期规划进来的。那起先是一个人工湖,没有正式的名称。后来,经过扩建,并营造了供游人赏玩、休憩的景点。现在,这一带既是安徽省爱国教育基地、小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也是市民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我问王红梅馆长前来游玩的人多吗?王红梅馆长干脆地回答说,多!这几年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加上合肥对外宣传力度的增加,参观游玩名人广场、名人馆以及名人湖的,省外游客超过了省内游客,特别是周边的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组团集体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对提高安徽的知名度,尤其是扩大合肥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安徽名人荟萃的地方

    也许是我去的那天天气转阴的缘故,清晨,名人馆广袤的上空阴霾笼罩。但半个小时以后,一缕霞光透过了云层,把那栋徽派建筑染成了金黄色。我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这莫不是传说中的紫气东来。
    据说当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紫气从东方飘来,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如今,名人馆里可是陈列着我们安徽从史前至清朝之间的50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都有影响的名人呀,那氤氲的吉祥之气漂浮在那里一点也不奇怪。不信,你闭上眼睛,用鼻子使劲嗅一嗅那里的空气,清新的气味浸入心脾,那是兰馨之味。
    漂亮的讲解员告诉我,安徽名人馆是全国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馆,当年也是全国最大全息多媒体展厅和全国惟一声光电高科技场景。这里展出的50位安徽名人只是一期工程,按照规划,还会有其他时期的名人在此展出。
    看着曹操、刘安、朱元璋、李鸿章惟妙惟肖的蜡像,我仿佛穿过千年、百年时空和他们对话,官渡之战、豆腐鼻祖、洪武之治、洋务运动……一生的挫折伴随着伟大的经历,在名人馆里耀眼生辉。读史明智,历史是一本百读不厌的教科书,也是一面镜子。而不大的维度空间,彰显了这块土地的人杰地灵。

民国初年幌子的故事

    从安徽名人馆出来,向南望,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向北看,是刚修好通车的长江西路高架桥。我去寻找这片土地上绵延的故事。
    金丙昌算是那里的原住民,小学就在大铺头蜀山小学上的,现在已经改叫井岗小学了。他说名人馆和名人广场那一大片位于公路边,解放前属于肥西地界。但因为距离庐州城很近,城里的大户人家和风雅人士喜欢到那里踏青。小时候听家里的祖辈讲,一到春天,那里就聚满了黄包车夫和抬滑竿的人,黄包车是从城里往这来回拉客的,滑竿是抬那些小姐、太太上山的。
    金丙昌先生的爷爷是在城里的“四大楼”之一大雅楼当过大师傅的,做得一手徽菜手艺。后来看重了大铺头这块风水宝地,在山脚下盖了三间草棚,自立门户,专门接待城里到此游玩的人。开业那天,金丙昌先生的爷爷在门脸上挂了一个布做的幌子,引得围观的人窃窃私语,不知道这是什么含义。
    大铺头那里有一位私塾先生算是见过一点世面,对大家解释说,金老板是位手艺精湛的大师傅,但因为在乡间野地开饭店,只能挂一个小幌,表示做的是民间日常饭食。但从中可以告诉那些前来就餐的人们,这里的大师傅是位走南闯北的老江湖。因为只有上得了台面的人才知道,假如他要挂两个幌,那就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些南北大菜了,手里必定有看家的招牌菜;要是挂四个幌,那就是八大菜系无一不精,基本上可以做到客人点啥做啥。
    其间有位乡里问,老先生说一个幌、两个幌、四个幌,为什么没有提到三个幌。私塾先生微微一笑,用手捻着下巴的胡须说,三个幌谐音“撒谎”,生意人以诚信为本,怎么可以对客人撒谎呢。
    我问金丙昌先生知道那个草棚饭庄的具体位置吗?他说解放前就拆了,连他父亲也没有见过。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就在进山的土路边,大致相当于今天名人馆后边一点。

合肥还有一处名人馆

    我在名人广场拍照片。一位30多岁模样的先生向我走来,他先是问我是不是记者,在达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对我说,我知道你,你是“晨报地理”的编辑。我惊讶地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在我的博客上看过照片。
    话题自然转到我这次采访上。他问我,你知道合肥还有一处名人馆吗?我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他说滨湖新区正在建一座新的名人馆。我很吃惊,打电话咨询了安徽名人馆的王红梅馆长。她说是有这么一回事。本来,早在早在2005年,就有媒体报道安徽名人馆要进行二期改造扩建,而且在大蜀山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中,也确实提到过安徽名人馆要进行二期扩建,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动静。现在那里开始建设新名人馆,也不知道具体的展出内容和老馆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我电话联系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士,他们说目前新的安徽名人馆还处于基建阶段,里面具体展出什么,以及以什么方式展出尚不清楚。

    不过,有专家对此发表过看法,认为城市文化是一个很脆弱、很孤独的东西,它需要时间去积累,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特征,文化传承不能断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