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04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县桥大街:湮没在繁华中的故迹

(2010-08-04 15:56:40)
标签:

访谈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县桥大街:湮没在繁华中的故迹县桥大街:湮没在繁华中的故迹
县桥大街
湮没在繁华中的故迹
李云胜 文/摄 马骅(82岁,原省直工委宣传部长)/速写

    在老合肥那里流传着“明末清初建县桥”这句话,说明古老的县桥大街的确有年头了。可如今你想找还真的找不着,据说当初那条大街上是有座桥,故迹就在今天的淮河路与阜阳路交口处。

曲巷弯街变通衢

    从事了一辈子群众文化工作的熊态老人,晚年致力于古庐州地理文化的搜寻考证。他在一首七绝里写道:“庐阳风貌古今殊,曲巷弯街变通衢。二水三山湮故迹,高楼大厦缀雄图。”
    站在阜阳路与淮河路口,看到宽阔的路面,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以及两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你可以想象这就是昔日的县桥大街故迹吗!我已经不止一次从老合肥的口中听到“明末清初建县桥”这句话了,民谚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能够还原历史的原貌,而从《嘉庆合肥县志·疆域志》上看,那里面记载庐州城内街巷就有“县桥大街”的字样,完全可以说明,早在清朝初期就存在县桥大街了。
    熊态老人在他尚未出版的《合肥老城志略》里考证,历史上的县桥大街的具体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阜阳路上安庆路至阜南路这一段。我在那里走了个来回,想搞清楚阜阳路北端到底在哪里。根据《合肥市地名录》的记载,阜阳路北端是从长江路开始的。如今长江路至淮河路这一段已经改为花园街了。那么老的县桥大街的准确表示就应该是花园街上安庆路至淮河路一段加上阜阳路上淮河路至阜南路一段。
    1953年后修建淮河路的时候,县桥大街上的县桥被拆了,后来修建阜阳路的时候,整个县桥大街都被规划进去了。如今,只有从县桥派出所、县桥街道这样的名称中,你才可以感受到逝去的那段岁月留下的印记。

县桥名称来历的传说

    在县桥街道,71岁的徐洁老人告诉我,现在知道县桥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孙子就问过他住家的地方为什么要叫县桥街道。他说其实县桥最初的名字是惠政桥,叫县桥是因为一个传说故事。
  当年的淮河路是一条河,即大名鼎鼎的金斗河。横跨在金斗河上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孔石拱大桥。桥面上是在石头上雕刻的雕栏。传说当时建桥时,工程接近尾声,只是桥梁石未敢上。刚巧此日县官出外巡察,途径建桥工地,就询问建桥情况,石匠们回答说由于没有人做主,桥的大梁未敢上。县官听后很严峻地说:莫非本县不能做主吗?石匠见县太爷发话了,叭嗒一声将桥梁放上了,县官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回衙后只叫满身疼痛,不长就病故了。
    事后老百姓议论纷纷,都说县太爷魂魄给石梁压住了,于是县大老爷顶桥梁的传说风行一时,一传十,十传百,一下传开了,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把那座桥叫作“县桥”,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
    徐洁老人肯定地对我说,这个传说可是写进书本里的,《合肥民间故事》里面就有记载。我要他回忆一下县桥未拆时的模样。他说自己那时还小,只记得是一座石桥。倒是县桥两边的狭小的巷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片都是破旧的低矮平房,其间漫衍着一些卖杂货的店肆,大多是土坯房,喝水要从地下井里打上来。一到夏天处处是污水横流,蝇子蚊虫乱飞。
 
制革和风箱一条街

    古庐州城里,县桥大街虽然破旧,却是繁华所在,用今天的话说也算是属于市中心。翻开1945年绘制的《合肥城区一览图》,县桥大街赫然在目。
    民俗专家、老合肥牛耘先生对我说,以前的县桥大街虽然热闹,却是典型的脏乱差。道路基本上是碎砖铺就,仅在县桥桥位两端铺筑长度各30米的红条石路面。至于金斗河,解放前河水已经变得又臭又脏,夹杂着牛皮及鬃毛的味道,特别是炎热季节或刮风的天气,老远就能够闻到阵阵臭味。
    我问那里环境为什么那么差?牛耘先生告诉我那里在解放前是制革、和做鬃刷、风箱一条街,沿街道两边开了一二十家手工商铺,都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
    旧时的庐州城里的人家不像今天,家家户户都使用天然气和电,他们烧锅用的燃料是粗糠和稻草,也有用柴禾的。当时的厨房里是砖砌的锅台,紧贴着锅台的是一个木制风箱。家里的女主人蹲在灶门口,一边往锅灶里添柴,一边使劲拉着风箱。锅灶里的火苗被风箱里鼓出的风吹得旺旺的,百姓家的一日三餐就在风箱的节奏声中煮熟了。那遍布七零八落人家的风箱便是从风箱一条街上买来的,不仅城里人家,连东南西北四乡的村民们买风箱也必到此地。
    看来,我们的先辈们也是十分讲究专业市场的划分的。在古庐州城里,从事同样手艺和买卖的一般习惯聚集在一条街上,比如四湾街的篾匠作坊,仁爱巷里的箍桶匠们,双岗老街的棺材铺,等等。  


手记

    合肥这几天,马路上的温度可以煮熟鸡蛋。气象预报说,未来几天仍然是持续高温。其实按照气象专业划分,这几天已经不能用高温二字来形容,据说37℃以上已经算是酷暑。可既然吃上了记者这碗饭,那就还得顶烈日、战高温。前天就和一位老合肥约定今天采访,那么咬咬牙上路吧。
    淮河路和阜阳路交口处,天热,熙熙攘攘的街景更热。几十辆车从昔日金斗河道上碾过,有的拐弯压上了县桥的故迹进入小桥大街那一段,只是名称改了,当然,路也变宽了,变漂亮了。我努力在大脑里勾勒逝去的景象,金斗河水从那里汨汨流淌,桥上穿梭着行人、车马、轿子,也可以算是一幅庐州的“清明上河图”吧!
     合肥历史上也曾是江淮水乡,古庐州城内外曾有多条河流,自然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了解,合肥曾有四大历史名桥:飞骑桥(也叫西津桥)、洄龙桥、镇淮桥(也叫鼓楼桥)和九狮桥。还有人列出了合肥四大文化名桥:问津桥、洛水桥、赤阑桥、凤凰桥。
  不过,如今的合肥城内,河流已成平地,古桥更不见踪影,只剩下诸如飞骑桥、九狮桥、县桥、回龙桥、和平桥等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桥地名。我曾经有心统计一下庐州城中到底曾有多少古桥和河流,没想到热心的网民已经考证了,以宋代城池为限,共有河道5条,架设桥梁31座。它们分别是:
  逍遥津河:从逍遥津流入九狮河,共架设桥梁4座,由北至南依次为问津桥、金石桥、石灰桥、飞骑桥(西津桥)。
  时雍河:从洪家花园流入九狮河,共架设桥梁2座,由南至北依次为时雍桥、小史桥。
  九曲水:从金斗河流入谢家池,共架设桥梁9座,由北至南依次为指挥桥、和平桥、洛水桥、升仙桥、聚仙桥、赤阑桥、会仙桥、永乐桥、回龙桥。
  九狮河:从西水关进城,往东,从东水关出城,共架设桥梁10座,由西至东依次为西关桥、谢家坝桥、蜀源桥、浅坝桥、县桥、惠政桥、镇淮桥、凤凰桥、九狮桥、东关桥。
  护城河:共架设桥梁6座,由水西门顺时针依次为淝宁桥、拱辰桥、威武门桥、时雍门桥、南薰门桥、德胜门桥。
    这虽然还没有得到专家学者的最后认可,但起码给我们的采写提供了素材和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