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 写大字
柳丝 文 吕士民 漫画
旧时的合肥有首儿歌,里面有“二十四,写大字”的句子,就是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张罗写春联,以便到了年三十好贴门对子。
其实中国人过年,写春联、买春联、贴春联似乎是必做的习俗之一。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过去文人墨客大都擅长创作对联,并亲自书写,贴于门上。家里来了拜年的客人,自然也要伫立门前欣赏、赞叹一番。
春联起源很早,有文字资料可查的是《宋史?蜀世家》,上面记载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而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句。不过春联的真正普及却是始于明代,据说还与咱们安徽老乡朱元璋有关。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是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也大都用红纸书写。
小时候,每到年三十的上午,父亲早早地就把我从被窝里提溜起来。母亲从面口袋里舀出小半碗面粉,在煤球炉子上打浆糊。然后用浆糊把春联贴到门上,父亲一边用笤帚疙瘩把春联刷服帖,一边要我离远一点,看帖得正不正。
老合肥们回忆解放前的庐州城里,二十四一过,十字街、后大街等热闹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卖春联的影子了,一根绳子拴在两棵树的树干上,小细绳上用夹子夹着红纸黑字的对联,那是样品,供人们根据上面的内容选择,然后在地摊上堆放的春联中挑选自己看中的内容。都是一些吉利的对子,经商的喜欢挑“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寻常百姓人家则选一些家和丁旺的句子,像“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等;而那些官宦人家大多喜欢附庸风雅、常常亲自撰书,像“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这样的对联,过去就出现在横街上的一户大宅门的两扇门上。
当时合肥世面上卖春联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自己撰写自己卖,那可以多挣几个;还有一种虽然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但还要维持文人的那么一点脸面,于是自己在家里把春联写好,雇人到街面上卖去。当时有一个姓李的前清秀才,住在小南门街上。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师法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等大家,尤其擅长魏碑。他撰写的春联一出现在十字街那里,不一会就围满了购买的人。虽然每幅春联比别人的要贵一点,但一个时辰不到就卖光了。
据说,他一年内在十字街那里要摆上7天的地摊。因为生意兴隆、供不应求,除了从家里写好带去的春联以外,他还根据顾客的要求和内容现场书写,只是那样价钱还要高一点,而光顾的也大多是买卖人。
李秀才一辈子都没有娶妻成家,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平时还在街头摆摊替人写信,所赚银两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庐州城里的春联除了讲究与行业有关以外,还有两种春联是特殊的。一是寺庙里的春联,是用黄色纸书写的,内容多是“祥光普照,佛日生辉”之类;还有一种是家里有丧事的,那要按照丧事发生的期限,第一年用蓝色纸书写,第二年用绿色纸书写,第三年用黄色纸书写。春联也不叫春联,而叫挽联。常见的书写内容有“守我堂前孝,不知门外春”、“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等。而且除大门以外,其他地方是不贴的。有的守孝人家更简单,连大门也不贴春联,仅贴一张一尺五寸见方的蓝色纸条,中间写着“制”字或“孝”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