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锤·风箱·火炉

(2010-08-06 14:16:11)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大锤·风箱·火炉
大锤·风箱·火炉
柳丝 文 吕士民 漫画

    前不久,去皖西小镇毛坦厂上的明清老街游玩,在那里看到一家传统的铁匠铺,一把大锤,一把手锤,一个风箱,一个火炉,两个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汗流浃背地忙活着,靠着纯熟的手艺,将一块块钢铁重锤轻敲成各类器具。
    在那里看铁匠师傅打铁,就像是欣赏一首打击乐。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通红的铁块随着铁匠师傅的翻转,很快成为一件器物。期间,铁匠师傅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
    听铁匠铺师傅介绍,淬火和回火的技术是十分关键的,而且全凭实践经验,其中的窍门只有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掌握。那些成型的铁器,哪怕外型制作再精美,但是如果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也是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他举例说“王麻子剪刀”之所以闻名于世,关键技术也是在于淬火和回火技术上。   
    过去,到铁匠铺学徒,是要从砸煤炭、拉风箱开始的,那时,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然后才能轮大锤,给师傅当副手。主要是用大铁锤把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工具成形阶段还得师傅亲自弄。满三年出师后就可以独当一面了,接活打造锄头、锅铲、菜刀、镰刀。过去,铸造技术还不发达,大到一些工矿企业的零件,小到市民生活用的镰刀锄头,全部需要铁匠加工制作完成。因此,铁匠这门手艺一度十分吃香。
    据说,解放前在河北唐山一带,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三要举办一次“铁匠会”。那一天,四邻八乡的铁匠师傅们都聚集在庙会上,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打起铁来,各自施展本身的绝艺,吸引了四外八庄的农民前来观看。人们纷纷拿来用坏的农具,找到自己钟意的铁匠修理,主要就是锄,镐,锨,豁子头等。 
    二十多年前,我在合肥十里庙见过一个小炉匠,起初就是和十里庙街上打铁的师傅学的手艺。小炉匠很聪明,也很会接受新事物。他跟随师傅学徒期满,很快就说服师傅把原先的风箱换成了吹风机,抡大锤也换成了打铁机,脚一踩电钮咚嗒咚嗒就响起来。
    不过随着铸造工艺的发展,手工铁器制作行业逐渐遭受冷落,一些工业用的零部件再也不用靠铁匠手工制作了。小炉匠在他师傅去世后,干脆把铁匠铺改成了为各家各户及茶馆饭铺修理炊具和器皿,生意一下红火起来,小炉匠的称号也就这么叫起来了。他人厚道,谁家锔个大缸、补个铁锅,他都让大家先拿回家用,不漏了再给钱。他心灵手巧,还自己琢磨用洋铁皮制成的壶、桶、锅、盆之类。
    如今,十里庙一带早就从农村变为城区,铁匠铺之类的营生已经无影无踪。倒是在明光路与宿州路交口的地方,我寻觅到一家铁匠铺。铺面不大,屋里摆满了镰刀、锄头、火钳、白铁剪和四角扒等铁制品。
    铁匠铺的老板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大兴集来到合肥的,当时就在明光路上支起了火炉,那时的生意还可以,附近居民打把菜刀、剪子,周边农民也慕名前来加工一些锄头、犁耙等农具。没想到这铁匠铺一开就是二十年。他亲眼看见门前的马路越变越宽,四周的房子越建越高,只有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差。如今,铁匠铺的生意就是做一些修修补补,农民的锄头磨损了拿来镶一块铁、建筑工地的撬棍断了拿来连接。铁匠铺老板告诉我说,反正客户要求怎么做,他都能够尽量满足。
    看到铁匠师傅脸上的汗珠和古铜色的胸肌,我突然明白了“打铁先要身板硬”这句话的含义,那的确是一项男人的职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