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82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去楼空老安纺:留下几多辉煌

(2010-07-28 13:42:07)
标签:

访谈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人去楼空老安纺:留下几多辉煌人去楼空老安纺:留下几多辉煌人去楼空老安纺:留下几多辉煌人去楼空老安纺:留下几多辉煌
人去楼空老安纺
留下几多辉煌
李云胜 文/图

   合肥市和平路2号、4号、6号,过去可都是安徽纺织总厂的地盘。当初建设的时候,那里还被称为东郊,后来成了合肥乃至安徽全省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繁华的大上海走来

    庐州这座古城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的“阿拉”,应该缘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那场支援内地建设热潮。
    原安徽纺织总厂的中层干部何大好对我讲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著名企业家荣毅仁就向中央提出希望在内地投资建厂,发展内地的纺织工业,以实际行动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权衡考虑,确定由国家和荣毅仁、郭棣活等其他民族企业家合资在安徽的省会合肥市兴建一座公私合营的大型纺织厂。
    1954年,“公私合营安徽第一纺织厂筹备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确定新厂由国家纺织工业部及上海申新纺织厂、永安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入股投资兴建。荣毅仁先生甚至冒着高温亲自前来合肥参与选址勘察,当时初定厂址建在如今的合肥公交公司所在地,后考虑到这里1954年发大水曾受到洪水淹没,于是厂址又向东面的高岗迁移,最后确定建在合肥东门外2公里处的苗圃地区,并报中央纺织部核定批准。谁也不会想到当年荒凉的乱坟岗,日后会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安纺的建成投产,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特别是大量来自上海的人们带来了生活新气象。原来的合肥市相对闭塞,当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相对落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人来此生活工作,给当地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在穿着和饮食上,让当地人学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经验。这里的第一代建设者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海来内地支援的老师傅、老工人,七十年代中期,又有大批的上海下放知青来到这里。这里的南方人教会了当地人吃螺丝、吃毛蟹、吃甲鱼,更率先穿着风格各异的花衣裳,当年的安纺人几乎成了合肥时尚的引领者,也就成就了那个时代这个地区的响亮名声。

三家企业合并而成

    我在查阅1989年出版的《合肥市地名录》时,没有发现安徽纺织总厂的词条,倒是看到了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安徽第二棉纺织厂和安徽印染厂。胡晓良先生告诉我,安徽纺织总厂是后来三家企业合并而成的一家集纺织、印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当年建设的时候,还是各自为政。其中,安徽印染厂的历史最长,前身为上海美光印染厂,1955年内迁合肥,1965年扩建为安徽印染厂;安徽第一棉纺织厂是1954年筹建,1956年11月投产的;安徽第二棉纺织厂是1956年筹建,当年就建成投产了。
    当时的安徽第一棉纺织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694个限额以内的建设项目,也是合肥当年建设的最大工厂之一,因此受到安徽省委的高度重视,省里从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支援项目建设,并且直接负责管理,省委书记李任之还兼任安纺的党委书记。
    五十年代初期的合肥市只相当于一个落后封闭的小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很差。为了配合安纺的建设,国家在大别山区加紧建设一批大型水库,一方面治理淮河,另一方面保证合肥市建设项目的用电之需。在城市东门外,修建了宽敞的马路直通安纺建设工地,并且建成了合肥市的第一条铁路专用线,使合肥东门外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圃”这个几乎无法作为地名的名字,被一个崭新的名字——“安纺”所取代。我在老安纺那里走了几个来回,工厂大门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已经易名。到是不远处的公交车站仍然还是安纺总厂的老名字,算是给过来人留下了一点念想。
    安纺老工人张师傅告诉我,第一棉纺织厂投产的第二年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棉纺织厂建设资金就来源于第一棉纺织厂的一年所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安纺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并且一直保持合肥市利税大户前10名的地位,为合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将青春献给了安纺

    杨凤珍老人今年已经是85岁的高龄,当年她在荣毅仁先生的纺织厂里就是技术能手。来到合肥的时候,她还是个未婚的姑娘,后来和安纺技术训练班里的一位上海老乡相爱了,在合肥扎下了根。
    当初才到合肥的时候,从市区到厂区的道路还是土路,遇到雨天泥泞得迈不开步。这些大上海的姑娘们那见过这样的道路,有的时候胶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了,竟然大哭不止,现在当然都成了人们回忆过去的笑柄。好在当时,当地的百姓听说这里建一个很大的厂,又有很多的上海人,于是纷纷在厂大门附近摆摊设点,兜售小吃,这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炒花生。当地人在厂大门口搭起简易的棚子,现炒现卖。上海人当年不容易吃到花生,到了合肥见到那么多的花生,又那么便宜,简直欣喜若狂,特别是那些女工们每天上下班都买上一包,这些可口的炒货使那些寂寞的人暂时忘记了故乡。
    我问杨凤珍老人还记得安纺的第一任厂长是谁吗?老人家思维清晰得很,脱口而出:康文秀,当时他是安徽省供销社社长,兴建安纺一厂时它是筹建处处长,1956年11月工厂试生产时,他被省委任命为安徽第一纺织厂厂长。
    在采访中,我也多次听到老工人提到他的名字,说当年的康老对纺织一窍不通,为了当好这个厂长,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摆了一张小床,并且按照工艺流程,把每个工序了解学习一周。就这样,他硬是把纺织的每道工序都弄明白了,把这个厂管理得井井有条。
    离开安纺后,康老先后担任安徽省轻工业厅厅长、纺织厅厅长等职。


手记

    知道安纺总厂是在20多年前,那时我在合肥上高考补习班。我的一位老乡的舅舅是安纺的工人,有一个星期天,她带我到她舅舅那里“打牙祭”。
    她舅舅的家就住在安纺总厂对面的纺织新村,记得都是一排排平房,家家户户屋前都盖上一个低矮的小屋作为厨房,当地人叫做“披厦”。走进“堂屋”,一张四四方方的木头桌子,旁边是规格式样不一的椅子。菜肴倒是非常丰盛,都是一些合肥土菜,和我的家乡六安的口味差不多,都是七个碟子八个碗之类。但有几样菜是我第一次吃到,一是风干鸡,嚼起来别有风味;再一个是糯米圆子,吃起来有点像糍糕,因为六安人做园子是用炒米加馒头和肉,那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做法;还有一个是泥鳅挂面,六安人吃泥鳅好像只和豆腐一起煮。
    老乡的舅舅姓蒯,因为是个生僻的字,我回去还专门查了词典,所以至今都还记得。那时蒯师傅好像有50多岁了,但长得精瘦干练,看起来也就40出头的样子。如今应该早就退休了吧。
    在安纺总厂采访,我还特意打听来着。他们告诉我,蒯姓虽然较少,但在合肥却是个大家族,安纺总厂里也有不少。如果不知道姓名,那就很难找到。我在原纺织新村那里踟蹰,里面的小平房早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盖的楼房,这里面说不定就有蒯师傅的家。我在心底庆幸蒯师傅的居住条件终于得到了改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