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走在街头巷尾的篾匠

(2010-07-24 06:50:45)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游走在街头巷尾的篾匠
游走在街头巷尾的篾匠
柳丝 文 吕士民 图

    如今大家度夏,普遍睡在空调房里。凉风嗖嗖,床上的寝具大概与春秋季节没有什么两样,最多是将垫被撤去,棉被换成了夹被。有些怕冷的睡到半夜还要将空调关掉,凉爽的房间早让进入梦乡的人们忘记了屋外的酷暑。
    可不要往远看,就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要说空调,连电风扇都是个稀罕物件。那时人们度夏,少不了凉床、凉席,而从事这一行当的手艺人就叫篾匠,因为他们是以竹子作为原材料的,把竹子劈成细细的条状,那就是篾子,而匠是过去对手艺人的称呼。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走街串巷的篾匠,在快要进入夏天的时候,门口就传来熟悉的吆喝声:补席子~~,声音拉得老长。篾匠肩上搭着一捆劈好的篾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谁家的席子有了洞,篾匠会根据破损的情况进行修补。由于旧席子一般都睡成了油亮亮的酱色,新补好的席子会留下明显的痕迹,手艺好的篾匠会将修补的地方处理成规整的图案。
    篾匠补席子的时候,我们一班孩子会在旁边看。篾匠师傅使用的工具看上去并不很复杂,一把篾刀,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是个铁制像小刀一样的东西,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却能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
  据说篾匠师傅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好几道工序。但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子,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总的来说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细腻。那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我看过的篾匠师傅的手都是粗大、结实,上面被篾子拉的口子已经变成了厚厚的老茧。
    在我的家乡大别山区,由于那里盛产毛竹,自古就出好篾匠,他们的手艺绝对是一级棒,编出来筛子、箩筐、凉席等生产、生活用品甚至卖到了周边的河南、湖北已经省内的合肥、巢湖等地。尤其是在篾青的使用上,巧篾匠用它编织成花纹,非常具有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在江南地区,除了篾匠还有箩匠,他们其实都是用竹子编制各种工具和用具,可能只是在产品上有所不同。篾匠主要编织筛子、凉席等,而箩匠则以制作大箩、小箩、菜篮、筲箕等。
    在城市里当然也有篾匠作坊,也都是以家庭为单元,最多带几个徒弟,编出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卖,特别是春节后的逢上了庙会,买卖篾制品的非常多。
    但合肥的篾匠店有自己的特色,合肥三中对面的四湾巷就是竹器一条街,鼎盛时期,从街南到街北,依次排列着20多家竹器店。《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合肥卷》里曾经讲述到合肥特色街巷时,提到过四弯巷里的篾匠店老板大都姓黄,“或个人,或一家,最多带一两个徒弟,代代相传,靠手艺谋生。”
    合肥市总工会的同志也介绍说,一直到解放初期,那里的竹器店买卖仍然兴隆,庐州城里人家日常生活少有离得开竹器的,卖菜要拎着竹篮,做饭要使用蒸笼,夏天要睡凉床,逢年过节,那里竹编的灯笼是装点大街小巷的风景。因为形成规模了,当时的合肥市私人企业工会里还专门有篾匠小组。
    我特意去那里寻访,从阜南路找起,沿着四弯巷向里走,根本就没有发现竹器店的痕迹。只好出操兵巷拐向宿州路,那里以前也属于四弯巷的一部分,干脆循迹而去。你别说,在紧贴着四弯巷面向宿州路的一边,还真的有两家卖竹器的小店,门口悬挂着竹篮、竹筐,不大的店铺里摆满了用竹子编的各种器物,有竹躺椅、蒸笼、凉床等,土里土气的样子和周边的时尚、现代相得益彰,似乎在述说着合肥这座城市的包容、广纳。
    我在竹器店里还发现了古老和现代和谐相处的另一个注释,靠南边大一点的竹器店的老板居然是一个30多岁的摩登女士,虽然不能说倾城倾国,但绝对是都市里的女子做派,假如不是在竹器店里见到,你绝对以为是哪个写字楼里的白领。
    她自我介绍姓黄,家里祖传经营竹器,到她已经是第5代了。这到和史志里的记载吻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