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吞云驾雾般的采耳

(2010-07-24 06:45:33)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吞云驾雾般的采耳
吞云驾雾般的采耳
柳丝 文 吕士民 图

    就像水有学名H2O一样,最寻常不过的掏耳朵在专业技师那里也有个专业名词——采耳。这项技艺据说是古来有之,具体起源于何时没有考证。反正古庐州城里过去除了有剃头挑子走街串户以外,在孝肃桥畔、东门小花园等休闲场地都有定点的摊位,他们除了替人理发、修面,额外的一项服务项目就是采耳外。
    合肥民间有三大快活之说,即洗澡、捏脚、掏耳朵。老合肥许坛对我说,小的时候,他家住在四古巷那里,前面是前大街即今天的长江路,后面是后大街,即今天的安庆路,都是合肥城里最繁华的地段。那里巷道交错,居民集中,剃头师傅挑着剃头挑子边走边吆喝。许坛老人给我比划他见过的场面,剃头挑子一头是板凳,做工精巧,利用得也十分充分,呈梯形的板凳,两边分别是两个抽屉,抽屉里装的是剃头要用的工具:推子、剃刀,以及掏耳朵的扒子等工具,抽屉的外头,还装着铜环子拉手,板凳大多漆成红色,金灿灿,红闪闪,很是招眼。
    另一头则是一只小小的炉子,下面是炉膛,可烧干柴,也可烧栗炭,上面放一只铜制的盆,可当锅烧水,更可以用来洗头,炉子的两旁,还竖放着两根不长的直竿,一条横竿连接着,上面搭着一条毛巾。我跟他开玩笑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是就这么来的?许坛老人裂着没有几颗牙的嘴笑了。   
    常言道,剃剃头发刮刮脸,有点霉头也不显。刮理完毕的街坊立马显得精神气十足,摸了一把下巴说,不错,刮得地道干净舒服。这时剃头师傅要他别动,一只腿搭在板凳头上,一只手拽着剃头人的耳朵,另一只手的四个手丫上,夹着功能各异的掏耳朵工具。
    先用剿耳刀剿去耳孔周围的绒毛,接着用篾制的耳扒子慢慢地把附着在耳底上的耳屎松动,再用镊子把成片的耳屎镊出耳朵。有意思的是剃头师傅不定期要把这些耳屎放在剃头人的手心里,表现出剃头师傅的高超技艺,那是一种对手艺的炫耀。此刻的剃头人,咧着嘴,眯着眼。其舒服的程度全部反映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最后用鹅毛绒制成的小刷子清扫耳朵,那是剃头人最快活的一刻,好半天,似驾云,美不能言。
    过去庐州城稍微高档一点的浴池里也有干采耳活的,不过因为是要另收费的,他们使用的专业采耳工具要讲究得多,有耳扒子、鹅毛棒、鸡毛棒、铗子、震子、马尾、刮耳刀、头灯、手灯、双氧水、酒精、棉花棒、耳起等,在那里享受的就不是普通老百姓了,大多是达官贵人、商贾贤达。
    刚入伏的清晨,我来到了东门小花园,那里昔日就是“庐州八景”之一的“淮浦春融”。伫立在淮河路桥旁的入口处,遥想当年,庐州城里的老少爷们,春日放歌、踏青郊外,或三五成群,或一人独往,享受着花红柳绿的景色。即使是现在,那里也是闲暇、热闹的去处,只是少了往日的幽静。但有一点算是传承下来了,那就是剃头挑子以及采耳的享受。
    放眼望去,远处就有个剃头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施展他的“顶上功夫”,一条板凳,一把剃头刀,一面镜子、两瓶开水,都是传统的老式样。只见剃头师傅娴熟地用一个沾满肥皂的软毛刷在顾客胡须上抹出泡沫,然后拿起剃刀,在一条约二寸宽的荡刀布上蹭了两下,就开始认真地刮了起来,刀锋在脸上滑行,时而大刀阔斧,时而小心翼翼,一会儿功夫就把顾客的胡须刮得干干净净。
    这似乎和百年以前没有什么两样,让我感兴趣的是小花园里新出现的那些采耳师傅,并且都是女性,手里拿着整套的采耳工具,不时地问走过的游人是否掏耳朵。看装扮她们不像是合肥城里的居民,一打听,果然都是从全省各地来省城谋生活的。她们看中到了采耳这门古老的手艺,本钱低、不要门面,而消费的人群还真不少。
    我掏了2块钱享受了一把,还别说,耳洞在酥痒的刺激下畅快无比,全身还真的感到一阵轻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