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82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里庙:那次浪漫的邂逅

(2010-07-21 14:46:31)
标签:

访谈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十里庙:那次浪漫的邂逅十里庙:那次浪漫的邂逅十里庙:那次浪漫的邂逅
十里庙:那次浪漫的邂逅
十里庙
那次浪漫的邂逅
李云胜 文

    叫十里庙,怎么着也该和庙有点关系吧!可跑遍了东南西北,就是没有看到庙的影子。有位大爷告诉我,这里过去的确有座古庙,因为据合肥老城区10华里,故名十里庙。

哪里是庙的故迹

    在十里庙周围采访,遇见许多已经在城里小区安家的农民。问起他们过去都住在十里庙哪里?回答有大兴庄的,有前兴庄的,有后兴庄的,从中知道了那里以前就是乡下。而

且以前还有个十里庙村,传说中的古庙就在那个村里。
    我在十里庙小学的门口遇见了杨光祥先生,他的家以前就在十里庙村。他告诉我,以前这一带还属于肥西,包括十里庙小学,解放初期由肥西的一所私塾改为民办小学,当时

没有新式教材,就使用老解放区小学课本,1949年9月,被肥西县正式命名为十里庙小学。
    我问他见过那座古庙吗?他说昔日庐州城内外寺庙很多,民间有六观、七寺、八庙、九宫、十三庵的说法。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光是庙宇就有二、三十座。至于乡村里的土

地庙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十里庙村里的那座古庙还是有点名气的,据他的上辈人告诉他,庙里的菩萨灵验得很,周边村庄的人家都到那里烧香。
    我又问他见过那座古庙吗?杨光祥先生回答说自己今年已经45岁,从出生的时候就没有见过古庙的影子。听说早在解放以前古庙就破烂不堪,因为没有钱维修,最后自己倒塌

了。不过十里庙这个地方名字倒是流传下来了。

初恋开始的地方

    我在十里庙采访的时候,那里正在修长江路西高架桥,行人都贴着路边走。我如约来到西二环路上的一家咖啡厅,与一位在QQ里聊天认识的先生见面。那位先生年龄比我想象

的要老,姓赵,名思,是土生土长的十里庙人,现在住在“金色池塘”小区。他快人快语,说话就像竹筒倒豆子。他说现在许多人都快忘了十里庙这个地名了,说到这一带都道是

西二环。
    赵思先生回忆起他小的时候,村前的那一条马路很窄,却是当时不多见的双向车道,中间用树木组成隔离带,是通向六安以及河南、湖北方向的。当时汽车不多,但道路等级

太差。汽车一过,扬起的灰尘把他家门前晒的衣裳落上一层灰。
    他家的屋后就是生产队的稻场,经年累月被碾子压得地上都起了一层油亮亮的皮壳。稻场上堆着几大垛稻草,旁边是一棵老槐树,那里留下了他初恋的印记。
    他形容自己和女友的相识是一次浪漫的邂逅,那时他刚高中毕业,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回乡青年。他的初恋女友和他是在上学的路上认识的,以后,家里的门板经常被轻轻地拍

了三声,他知道是谁来了。这是他们之间约定的暗号——女友找赵思先生,拍门三声,赵思先生找女友,吹口哨三声。
    赵思先生来到屋后的稻场,老槐树下果然有个黑影。赶忙上前,一切程序还和过去一样,彼此的心像碰撞的火花一样,俩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我问赵思先生他的初恋女友现在在哪,他幽默地回答已经是孩子的奶奶了。

小炉匠的生意经

    我在看一张十里庙的老照片,照片上的远景是大蜀山。那时的十里庙周围除了农田,就是一些低矮的房屋。不像现在,高楼大厦早就挡住了视野。而记忆里的画面突然跳出一

家铁匠铺,那是我小时候第一次来合肥时看到的画面,于是我试图寻访到当年的小炉匠。
    有人记得小炉匠姓白,回族人,是从外乡独自一人来十里庙讨生活的。他说自己是孤儿,十里庙街上打铁的师傅好心地收留了他。
    没有人记得他的师傅姓啥了,只知道小炉匠来了以后,原先的风箱换成了吹风机,抡大锤换成了打铁机,脚一踩电钮咚嗒咚嗒就响起来。后来,打铁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师傅也已经去世,小炉匠干脆把铁匠铺改成了为各家各户及茶馆饭铺修理炊具和器皿,生意一下红火起来,小炉匠的称号也就这么叫起来了。
    程兴旺老人和我说起小炉匠的时候,眼里流露的是赞许的目光。他说小炉匠人厚道,谁家锔个大缸、补个铁锅,他都让大家先拿回家用,不漏了再给钱。他心灵手巧,还自己

琢磨用洋铁皮制成的壶、桶、锅、盆之类。
    小炉匠的营生,就是瞄准了十里庙附近老百姓家每天靠它烧水做饭、自己又不能制作的生活日用品。那时,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农村更是不可能家里的日常用品一出毛病就

换新的,因此,小炉匠在那里很受欢迎。

手记

    十里庙那个地方我应该是路过了无数次了,以前汽车客运西站没有搬迁的时候,我回老家六安经常就是在那里坐车。我熟悉到达那里的每一路公交车,了解从单位或家打的到

那里的价格,甚至知道车站“黄牛”们的手机号码。
    我刚到合肥的时候,最初回老家首选的是火车,但由于购买火车票以及进出站的麻烦,我逐渐选择了拼车,就是四个人一起雇一辆出租车。最初的票价是每位15元,后来逐渐

涨到了20、25元。当时拼车的地点就在十里庙的汽车客运西站门口,甚至有专门在那里拉客的人,凑齐了四个人然后带到出租车司机那里,从中拿一点回扣。
    其实拼车现象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存在,应该说市场上是有需求的。但面对这一现象,各方的观点并不一致。
    运管处的观点很明确,只要是收费的拼车,无论是支付加油费,还是给现金,都是违法的,属于运管执法部门打击的对象。因为拼车现象破坏了出租车行业的正常秩序,损害

了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法律界人士则认为,拼车虽有巨大的市场,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但合理不合法,这种现象违背了国家交通法规,不利于出租车司机合法、公平的竞争。      
    而作为拼车人的看法可能从自我的角度更多一些,因为上下班乘公交难、打车太贵、挤车累、堵车严重,尤其是春节回家买票难,所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可以拼

车,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有人试图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减少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上面找拼车合理的理由,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方便了出行的人群,客观上减少了城市

交通压力。当然,这其中一定还有许多风险和问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详尽考察、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