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大塘
与水有关的记忆
李云胜 文/图
提起金大塘,合肥人都知道指的是明光路与涂州路之间靠近坝上街的那一片。可真的要你准确地指出来东西南北的界限,相信绝大多数人未必能够道出个子丑寅卯来,仅在我的实地采访中,至少就遇到金大塘、金大塘巷、金大塘居委会三个概念。
听书记讲解三个概念
顺着明光路、长江东大街、涂州路、长江东路绕了一圈,被合肥老百姓习惯称为金大塘的那一片已经被完全拆了,到处堆积的都是折断的钢筋水泥。
金大塘社区党委贾庆梅书记对我说,金大塘居委会最早成立于1959年,因辖区里有一口塘叫金大塘而得名。当时的居委会住在填海巷,共管理27个小组,711户,人口2710人。贾庆梅书记是2004年调来的,那时的金大塘居委会管辖的面积比过去大了,增加了长江东大街那一片,主要是住户和人口激增,现在的面积有0.6平方公里,具体东至长江东大街,北到明光路、和平路,西至长江东路,南抵涂州路。
我问贾庆梅书记,当年这里有条金大塘巷,现在还在吗?她回答说已经拆了。金大塘巷是一条很短的巷子,当时南边起始于合肥四十中学,北边与龚大巷相同,就是位于金大塘农贸市场里的那条小巷。
至于金大塘这个地名,听老辈人说早解放前就有了。有文字记载是在1930年,1980年时扩建,当时占地面积80亩,有楼房8栋,平房9栋,住472户。以前金大塘位于庐州城的外围,但由于地处坝上街,也是个热闹的地方。据说坝上街名称的由来还与金大塘有关,当年的金大塘很大,上面有一条拦水坝。因为紧挨着南淝河码头,拦水坝附近逐渐形成了集贸市场,取名就叫坝上街。
金姓人家那口养鱼塘
名字既然叫金大塘,揣测中就是曾经有口姓金人家的大塘。可之前无数次去过那里,在坐落于明光路与滁州路之间的金大塘农贸市场里吃烧烤、喝啤酒,可却连个水洼、水沟也找不到。
不过,据生活在那里的老居民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金大塘都还存在,只是比过去小多了,水质也不如从前。
牛耘先生给我讲了金大塘的故事,那是明朝初年,许多江西民众不堪当地恶势力的压榨,纷纷移民到了庐州府。其中有位姓金的渔民金老大从瓦家坝举家来到了合肥东门外,看中了那里一处荒芜的大塘,凭着多年与水打交道的经验,经过半年的疏浚整理,把一口废塘变成了养鱼塘,在里面放养品种繁多的鱼苗,居然逐渐于渔产丰富起来,家里也慢慢富裕起来,被邻里尊称为金老板,那口养鱼塘也被叫做金大塘。
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因为坝上街兴起,每天清除的垃圾都悉数倒入金大塘周围,堵塞了水源,清水塘于是变成了臭水塘,面积也不断萎缩。加上年年水灾不断,弄得金家后人和附近邻居家破人亡,特别是太平军和军阀张宗昌的部队进攻合肥的时候,杀了许多人,金大塘一带十分凄惨荒凉。
合肥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兴修水利,根除水患,金大塘的水才逐渐清澈起来。人们在金大塘里钓鱼、游泳,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金大塘被填平了,在上面盖起了住宅楼、商场和农贸市场,但金大塘之名却仍然沿袭下来。
金大塘畔的逍遥时光
合肥是个古老的城市,地处城外的金大塘的历史也十分久远,起码早在汉代的时候,那里就休养生息着我们的祖先。直接证据就是2005年9月19日的时候,在金大塘附近作业的一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发现了一口古井。经省、市文物专家鉴定,那口井为汉代古井。当时井里还有水,在井的周围陆续发现了一些瓷器和瓦罐的碎片。
汉代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上世纪60、70年代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网友“云儿飘飘”在金大塘边长大,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父亲一起在金大塘钓鱼,回到家再让妈妈用油酥了,放些葱姜蒜、料酒、八角、盐、糖煮了,鲜嫩无比的感觉至今还在味蕾打转。后来金大塘第一次拆迁的时候,他家搬到了东七,去年又搬到了滨湖新区,离金大塘越来越远了,但回忆却越来越频繁起来。
小学初中还有件事情给我留
余味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金大塘附近度过的,他记得那所小学是合肥市第九小学,后来改叫凤凰桥小学,“文革”期间又改叫红光小学,后来成了合肥第四十中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金大塘的冬天,小伙伴成群结队塘面上滑冰,池塘边很多人把冰砸开个口子钓鱼,鱼不大,但频频上钩。
他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号召同学在课外或者节假日义务劳动,搬运石、沙子、垃圾往金大塘里填,结果,在他初中快毕业的那年,居然把金大塘给填了,在上面建起了学校的操场。后来工作了还去看过一次,那里都竖起了好几座高楼,好在还留下一个车站的名字叫“金大塘”。
前不久再次经过那里,发现已经是一片废墟,听说要在那里盖合肥最高的楼,到时候一定去看热闹。
手记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没有考取大学,来到合肥五中补习班上学,准备来年再考,当时就住在金大塘。我父亲工作单位在六安,但却在省城有个中转组,地点就在明光路金大塘农贸市场入口处,那年,我就借住在中转组里。
那年头,商业单位十分“吃香”,赚钱也快,不几年,中转组的那一排小平房就变成了一栋六层高的大楼。但好景不长,国营商业单位步入市场经济后,许多都不能适应新的体制,纷纷关停并转,那栋六层大楼也最终变卖出去。后来我只要经过那里,都要看看那栋贴着蓝色马赛克瓷砖的大楼,心里在为父亲单位惋惜,假如他们要是能够支撑到现在,光是这一栋楼就值老鼻子钱了。
还有第一次改造之前的金大塘农贸市场,里面的卫生状况不敢恭维,但美食却是十分诱人,从巷口进去,有一个卖玉米的阿姨,她卖的玉米能够粘掉牙齿;炸麻辣串的老太太旁边有个烤铁板鱿鱼的男人,他家的铁板鱿鱼在金大塘算是最好吃的;还有那家牛杂火锅店。金大塘农贸市场沿路两边摆满了各色小吃,油炸豆腐、南瓜饼、酥糖、酸梅汤圆、香酥鸡块、麻辣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大塘的夜晚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
想当年金老大在金大塘上撒网捕鱼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今日的喧嚣热闹,到底是喜是悲呢!毕竟岁月的更替是谁也挡不住的,那就高歌一曲吧,在歌声中我们或许可以把过去凭吊:
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把盘车一轻钩,
逗白条,
溜红珠,
金大塘波逍遥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