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弯子,弯过了几道弯

(2010-06-01 14:27:10)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访谈

分类: 老记出更

四弯子,弯过了几道弯四弯子,弯过了几道弯
四弯子,弯过了几道弯四弯子,弯过了几道弯
四弯子,弯过了几道弯
李云胜 文/图

    四湾巷过去也叫四弯街,附近的老住户用合肥方言称呼它叫四弯子,真正让你感受到庐州的地方味道,那是在这方土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合肥特有的乡音,透着庐州的风味。

一条街巷有四道湾

    看到我在四湾巷里拍照,一位大妈主动上前问我干什么,并且热情地给我讲起四湾巷的故事。
    大妈名叫张启英,在四湾巷已经住了50多年了。她说刚解放时的四湾巷又窄又长,北起阜南路,南边一直到合肥市政府,中间拐来拐去有四个弯道,所以才叫四弯巷。后来不知何时改叫四湾巷。南边的巷道陆续盖上了房子,实际已经不通了,四弯巷的四弯变成了一弯,即从阜南路向南,再拐向东出宿州路。以后,剩下的一弯也不存在了,拐向东的那一小段路给了操兵巷,四弯路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短短的一小截,直的不能再直,只留下四弯巷的名字让老住户们回忆。不知情的人到了这地方都纳闷,四弯巷呀,四弯巷,哪怕你还有个一道弯,也算和弯沾点边,这么直的一条短巷道怎么就搞怪叫起了四弯巷!
    现在的四弯巷已经完全没有过去的模样,平房瓦舍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张启英大妈指着四周的楼房说,这是合肥电大恢复楼,那是居民宿舍楼。
    我也在头脑里画起了地图,从阜南路开始,一直到合肥市政府,这中间要穿过寿春路直达淮河路,昔日的四弯巷不仅弯,而且也够长的。张启英大妈笑了,连声说弄错了,弄错了。那时还没有寿春路,况且淮河路上的市政府办公大楼还是后来盖的,之前的合肥市政府办公所在地就是在四弯巷。

刚解放时的市政府

    我在四弯巷以及附近的宿州路上打听,知道四弯巷过去历史的已经寥寥无几了。说到解放时的合肥市政府,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是淮河路282号,还是老合肥牛耘给我解开了谜团。    他说合肥是1949年1月21日解放的,当时距离北京筹备建立新中国还有8个多月,安徽省政府尚未成立,合肥是皖北行署驻地。但2月1日就成立了合肥市政府,地点在老的合肥县衙所在地,大致在今天的省博物馆一带。不久,大概也就是1年多的时间,就搬到了四弯巷北端,即今天的市会巷附近。
    那时的合肥市政府只能用简陋二字来形容,两排破旧的砖瓦结构平房,前一排是市政府的办公场所,后一排是工作人员的家属区,连厕所都是公用的。1952年,时任合肥市总工会主席的江城同志调到合肥市里任领导工作,一次,牛耘到江城同志办公室汇报工作,来到市政府时,见办公室陈设十分平常,与想象中的奢侈豪华一点都挂不上边,除了是单独一个房间办公以外,唯一不同的是办公桌上摆着的电话,虽然那时还是摇把子式的,但电话还是权力的象征,算是和普通办公室有了一点区别。    一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淮河路282号新的市政府办公大楼盖好以后,市政府才从四弯巷搬迁走。记得那天可以说是倾城而出,一边是淮河路上那栋苏式建筑在当时的庐州城里算是个现代化的洋玩意了,另一边四弯巷本来就是在老城区,又是这个城市的政府机构搬家,自然引得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来看热闹。

古老的竹器一条街      

    寻找历史的遗迹,最好是在头脑里以想象的画面还原本来的面貌,这当然有难度。但只要的确存在过,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
    比如四弯巷,听老合肥讲,那里过去是庐州城里的竹器一条街,鼎盛时期,从街南到街北,依次排列着20多家竹器店。我从阜南路找起,沿着四弯巷向里走,没有发现竹器店的痕迹。既然通往宿州路的那一段操兵巷以前也属于四弯巷的一部分,干脆循迹而去。你别说,在紧贴着四弯巷面向宿州路的一边,还真的有两家卖竹器的小店,门口悬挂着竹篮、竹筐,不大的店铺里摆满了用竹子编的各种器物,有竹躺椅、蒸笼、凉床等,土里土气的样子和周边的时尚、现代相得益彰,似乎在述说着合肥这座城市的包容、广纳。
    我在竹器店里还发现了古老和现代和谐相处的另一个注释,靠南边大一点的竹器店的老板居然是一个30多岁的摩登女士,虽然不能说倾城倾国,但绝对是都市里的女子做派,假如不是在竹器店里见到,你绝对以为是哪个写字楼里的白领。
    她自我介绍姓黄,家里祖传经营竹器,到她已经是第5代了。这到和史志里的记载吻合了。《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合肥卷》里曾经讲述到合肥特色街巷时,提到过四弯巷里的篾匠店老板大都姓黄,“或个人,或一家,最多带一两个徒弟,代代相传,靠手艺谋生。” 
    合肥市总工会的同志也介绍说,一直到解放初期,那里的竹器店买卖仍然兴隆,庐州城里人家日常生活少有离得开竹器的,卖菜要拎着竹篮,做饭要使用蒸笼,夏天要睡凉床,逢年过节,那里竹编的灯笼是装点大街小巷的风景。因为形成规模了,当时的合肥市私人企业工会里还专门有篾匠小组。

手记 

    四弯巷因为地处闹市,居住在周边的居民似乎也透着一股自豪感。曹步韵老人就是这样问我的:你知道解放初期合肥有多少中学吗?见我笑而不答,他忍不住告诉我:只有3所,分别位于现在九中、三中和博物馆附近的四中的位置。
    曹老说,别看现在接受初中教育不算什么,搁到那时,高小毕业就是有学问的人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当时四弯巷对面是三中,起初名叫“私立庐阳正谊中学”,由合肥先贤刘君尧先生于1920年创办。那时的四弯巷里哪家有孩子在正谊中学就读,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我问曹老还记得四弯巷的竹器店吗?他说怎么不记得,四弯巷竹器店的老板自己也是手艺人,每天清晨和伙计一起卸下一块块门板,再把编制好的竹器制品一件件挂在店门的两边,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篾匠做简单一点制品也是坐堂生产,相当于今天的展示工艺。他们的工具很简单,一刀、一锯、一尺、一木墩而已。但活还真不是人人都干得了的,既要体力更要智慧,特别是小的生活用品,讲究构图和尺寸。
    曹老小时候喜欢在一旁看篾匠们干活,他们编制出的形态各异的竹器制品,往往令人拍案称奇。而像打造竹椅、竹茶几等大一点的竹器家具时,篾匠师傅们照样不用钉子、铁丝,而是全部用竹销固定,但却相当牢固耐用。
    曹老说编制竹器是个细致活,要经历下料、劈竹、剖蔑、刮蔑、编制、整形、定型等几道工序,尤其是编织精细的竹制工艺品时,蔑丝细得和头发相差无几。
    我在感叹,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塑料制品还没有完全进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每个人家里都少不了竹器用品,那时的生活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是“低碳生活”。没想到的是,当“白色污染”笼罩着大地的时候,我们又怀念起昔日的竹器了,只是,我们好像已经不适应过去的竹器生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