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漫着浪漫气息的姑娘巷
李云胜 文
当你经过南一环的时候,在屯溪路桥的西边50米左右的地方,一定可以看见花岗石底座上的三个金色的铜字——姑娘巷,透着脂粉气的名字总是容易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入赘成就了这条小巷
合肥算是个浪漫的城市,这不仅体现在步行街上的灯红酒绿,也不仅诠释于环城公园里红男绿女,连小街小巷也是那么香气四溢,不信,你到女人街上逛逛,再到姑娘巷里走走。当然,姑娘巷又和女人街不同,你必须静下心来,深入进去,从一个又一个故事里感受她的浪漫气息。
也难怪在《合肥市地名录》找不到姑娘巷的只言片语,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那时还没有姑娘巷,合肥周谷堆社区姑娘巷管理办公室的张骏先生为我解开了谜团。解放初期,那里还是庐州城的郊区,居住的是都以种田、种菜为生的农民,他们大都通过时雍门到城里卖农货,然后换回火柴、盐等生活必需品。尽管从村里到城里不过短短的几里路,但那也叫进城。1954年的时候,合肥市人民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动员起来,清淤、拓宽南淝河河道,祖祖辈辈居住在那一带的乡亲们退居到南淝河新筑的河埂下,村庄也就叫“新河埂村”,并且一住就是几十年。
后来,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新河埂村”一带逐渐被现代化的大都市包围,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家家户户靠城吃城,日子越过越红火。和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郊区一样,城乡结合部地区总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富裕得多。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新河埂村”的小伙子固然容易娶到媳妇,“新河埂村”的姑娘们却不愿意嫁到外乡。除了个别和合肥城里的小伙子搞对象嫁到了市里,绝大多数的女婿都是“倒插门”来到了“新河埂村”。
那时,“新河埂村”已经比较富裕,便给家里有“倒插门”女婿的姑娘们也按男丁人口分了宅基地,并逐渐连成一片。通往马路上的小巷道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人们叫做“姑娘巷”,但只限于口头上,真正命名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当时市地名委员会为了解决城市道路名字紊乱的状况,统一对大街小巷摸底排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这条小巷正式以“姑娘巷”挂牌。
狭长的小巷见证他们的爱
在姑娘巷采访时,我遇见了一位从肥东撮镇入赘来到这里的廖先生,他是来合肥贩菜认识现在爱人的。廖先生告诉我,当年他和爱人谈恋爱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半房屋,一半田地,说城市不是城市,说农村不是农村。其实他的家乡也不错,无奈,岳父岳母大人都不同意女儿嫁到外乡,他只好为了爱情“倒插门”。但一开始的时候,他的心里就老大不愿意,总觉得男到女家丢了老祖宗的脸。不过到这一看,和他一样的小伙子多的是,况且这里的生活水平的确不错,久而久之,也就心理平衡了。现在,他已经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并且有了一双儿女。他对我说,狭长的小巷见证他们的爱情。
廖先生的爱人姓江,看上去比较内向,她也说廖先生刚来的时候还不心甘情愿呢,后来,村里给他们家分了宅基地,先是盖了两间大瓦房,上世纪80年代末扒了盖起了两层小楼,2003年,他们居住的地方要拆迁统一规划,他们家里按照相关拆迁补偿规定,回迁时得到了三套房子,除了自己住一套以外,其余两套出租,家里现在也没有别的收入,就靠房屋租金生活。
廖先生告诉我自己很喜欢写诗,还从电脑里调出自己写的诗给我看。我简单浏览了一下,还真有点才气,其中一首描写姑娘巷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航行已久的船/终究是为了靠岸/驰骋已久的车/毕竟还要到站/在合肥/城市依旧离我很远/而最终贴近内心的/只有姑娘巷里飘荡的歌声/和袅袅的炊烟……
恐将消失的逝水年华
我在姑娘巷周围转了转,昔日的郊区风景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高的高楼大厦。
张骏先生告诉我,在这附近现在是两个小区,一个是荣昌园,主要是巢湖路附近拆迁户的回迁房;另一个是风和园,是过去“新河埂村”的老居民。还有一些人后来离开了这一带,搬到别处去了,真正居住在这里的那些老人已经不多,他们大多把拆迁补偿的房屋用于出租,所以,现在这里居住的人口非常杂,许多都是外地来合肥谋生的人。大家见了面也都互相不认识,不像过去都是乡里乡亲的,有的还习惯端着碗串门子,张家有了口好吃的会送李家一口,李家来了客人会叫张家作陪。现在可没有这样的景观了,门对门见了面连声招呼也难得打。
我一边感叹岁月如梭,一边还是为日新月异的巨变所折服。行走在那条并不算长只有100多米的小巷里,看到路的一边是连成一排的菜市场摊位,旁边,一处新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在姑娘巷入口处是一家茶叶摊位,老板叫陶廷常。听说我是来采访姑娘巷的,赶忙要我为他照张相,并且不要我的指点,装模作样地从桶里抓出茶叶放到电子称里称,pose做的有模有样,可以看出,姑娘巷里的商家是见过世面的,多少年来在城乡之间打磨,已经让他们充分地适应了这个社会。
一问,果然是这样,陶廷常夫妻俩家就住在姑娘巷里面,在这里做生意已经有20多年了,他的妻子还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总经理代祥芳。我开玩笑地说,姑娘巷里的姑娘果然不同凡响,在家在公司都是独掌天下。陶廷常憨厚地笑笑说,她当家她当家,我是给她打工的。
手记
姑娘巷倒是和我有点缘分,我刚到合肥的时候,就借住在姑娘巷里一位朋友租住的房屋里,大概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后来,也打算在姑娘巷里租一个临时的住所,但终于没有合适的,搬到了别处。
那条巷子沿街摊位我是记忆犹新,靠西边一溜齐,从巷头到巷尾摆满了青菜萝卜西红柿,别的市场上有的品种这里都有。尽管有点堵塞道路,但却方便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我在那里有切身的体会,有一次,四个朋友在那里聚会,烧红烧鲤鱼,油冒烟时才发现没有生姜,我赶紧下楼,两分钟之内,已经将洗净切好的姜丝扔进了锅里。
那天我们都喝了酒,席间探讨过姑娘巷名字的由来,讲过听来的姑娘巷逸闻趣事。尚未迎娶的朋友甲问在座的另外三人,说男人要是入赘在家还有地位吗?现在独生子女这么多,为了一个姓氏而争吵以至分手的事情挺多的,所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男方入赘女方家对男人来说是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朋友乙回答说,这好办,你可以叫你女朋友生2个孩子,一个跟你姓,一个随她姓。
朋友丙则说,你如果不去,帮我推荐一下,我去入赘。你们还是21世纪的人吗!现在许多人连孩子都可以不生,还在乎什么姓氏。我就是没机会入赘,要不早“嫁”出去了。
我没说话,倒是想起一段相声,里面有句顺口溜:“俺队有个铁姑娘,铁手铁脚铁肩膀。拳头一握嘎嘣嘣,走起路来震天响:一拳能把山砸开,一脚能让水倒淌。”当时不由自主笑了,其余三人都问我笑什么,我说但愿你们入赘的不是一个铁姑娘。他们睁着一双迷茫的眼,不解地问我,什么意思?好笑吗?
我曾在QQ里和合肥年轻的朋友交流,问他们知道姑娘巷吗?得到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那个巷子里出生的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叫姑娘巷;有的说巷内已嫁出去的姑娘都不走,要求分给住房,所以叫姑娘巷;有一个最离谱,说是巷里古代出了一个王妃,所以叫姑娘巷。这很荒唐,不过倒是充满了想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