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短仁和巷:留下几多岁月烙印

(2010-05-06 10:37:32)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短短仁和巷:留下几多岁月烙印短短仁和巷:留下几多岁月烙印短短仁和巷:留下几多岁月烙印
短短的仁和巷
留下几多岁月的烙印
李云胜 文/图

    说它短,是因为站在长江路上看仁和巷,一眼就能够看见尽头的女人街。这条百米小巷和女人街一起,迎合了合肥女孩们的小资风尚,逛女人街,累了就拐到仁和巷大快朵颐。

仁和巷里藏名将

    据说,古代庐州为军事重镇,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比如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段祺瑞……而那些不为普通人知道的军事将领就更多了,这可以从遍布合肥各地的将军庙得到印证。
    仁和巷,昔日就叫将军庙巷,《合肥县傅郭城图》上清楚地标注着那里有座“小将军庙”。老合肥刘大齐告诉我,昔日的将军庙巷南起益民街,北至小马场巷,将军庙在巷的北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在,曾经还叫过七桂巷。
    刘老先生说,他们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们说小将军庙是为了纪念一位将军,不过具体是谁不知道,只知道是三国时的魏国将领,因其英勇善战,保卫合肥免遭战火涂炭,合肥百姓在他战死沙场后,为了纪念这位将军,为其立了这座小将军庙。
    我在猜测,这位小将军是否就是张辽的部下,或者就是那次威震逍遥津时与东吴军队血战而死,而且,既然被称为小将军,应该岁数不大,说不定还是位严竣少年。果然如此,那真可惜了!
  刘老先生记忆里的小将军庙,只有两间平房,庙门对着仁和巷口,1983年小将军庙被拆,后来在那里盖成了住宅楼。如今,那一段是屡经变迁,将军庙巷的南段变成了菜市场,北端改名叫仁和巷。而小马场巷已经改名为节约巷,现在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女人街”了。

自来水站的故事

    刘政屏是仁和巷的老居民了,尽管他早就不在那里住了,但小巷岁月在他的脑海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清楚地记得,仁和巷原来很窄,红砖铺地的小巷两边,一边是邮电局的宿舍区,一边是平房老宅子。他告诉我,周围街坊把那条巷子称作自来水巷,因为巷子中部有一处自来水站。
    在他小的时候,自来水不像今天登堂入室,使用方便,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口水缸,一根扁担,两只水桶。生活中,人们将挑自来水当作一件正儿八经的事,通常是很上心的。小孩子有事没事跑去转转,还真能看到不少的热闹,学会不少的人情世故呢。
    他记得那时候是一担水二分钱,若是两个孩子来抬一桶水,自然就只要一分钱了。当然,那年月一分二分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不然,就不会因为水浅水满而争吵不休了。有些精明人更绝,把一对桶做得大大的,一担下来,少说也可赚它个大半桶水。但卖水人也不是傻子,更何况能得到“卖水”这份差事,也说明他们绝非等闲之辈的,因而为着半分六厘的水钱,常常会有一场大战,扯累了,骂完了,各让一步,占了便宜的一闷头挑着水走了,卖水的气呼呼地继续从窗洞里探出身子放水,好一会儿不会有人再敢惹麻烦,自来水巷自然要好好安静一阵子。
    自来水巷里卖水的老大妈是个挺爽朗的人,喜欢说更喜欢笑,还爱时不时抽上一支烟,卖水的时候好像也不是太抠门,而且还算得上灵活,比如,半桶加一量子(打井水用的小桶)她也只收一分钱。逢年过节或枯水的日子,那儿的生意便更是火爆,队总是要排得很长。
    后来刘政屏搬家了,以后偶尔路过,总觉它一年比一年沉寂。接着,它就消失在崛起的白色调楼群之中。如今,它成了连接“女人街”与长江路之间一条又宽又短的水泥路,生意人和他们的店铺使他已经不能完整地回忆起它过去的模样。
   
充满了美食诱惑

    第一次走进仁和巷是搜寻那里的美食,网友“熏鱼干”说,仁和巷靠近女人街的位置,汇集了合肥街头众多的小吃,烤串、烫串、炸串,臭豆腐、卷馍、肉夹馍、粉丝、凉皮、杂粮饼、糖葫芦、梅花糕……应有尽有。大多是路边摊,有的租个小门面,比如奶茶铺、蛋挞铺、泡芙铺、包子铺等等,基本上都不是合肥本市的特色小吃,芜湖的、阜阳的、淮南的、安庆的,包括陕西的、北京的、天津的、西安等外省的特色小吃,甚至还有舶来品章鱼小丸子啦、寿司啦。
    又到了周末,闲着无聊就又开始了觅食的活动。刚走进仁和巷,就见尽头满满堂堂挤满了经营小吃的摊位,有卖铁板烧烤的,有卖米粉、烤串的。我在一家摊点要了一块肉夹馍,一杯冰绿豆汤,坐在那里悠闲地享受起来。
    我很喜欢看老板做肉夹馍,火烧和我们这边的烧饼不一样,白白圆圆的,用刀在中间破个口,红烧的五花肉油光闪亮,和青椒、香菜剁在一起,肥而不腻,咬一口,齿舌生香。只是我至今没弄明白,明明是馍夹肉,干嘛偏偏要叫肉夹馍!
    看我打听仁和巷的历史掌故,卖肉夹馍的大哥说,他听他奶奶说,1933年的时候,仁和巷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当时是三孝口粮行起火。大火烧红了半边天。由于街道狭窄,风从巷口一路猛吹,从街道两边的商铺跳跃着烧,一直烧到仁和巷,还殃及到商铺后面的居民住房。那场大火把仁和巷烧掉一大半,许多居民流离失所,生活几乎陷于绝境。

 
手记

    2010年“五一”小长假,在著名军旅作家杨洪立和著名漫画家吕士民联袂签名售书的聚会上,遇见了活动的操办者刘政屏先生。好久不见,他还是保持热情、细腻的风格,和我聊起了老合肥的点点滴滴。那天的宴席上,林林总总十几位人,屈指一算,还真的只有他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
    这篇文章就是那天闲聊的结果,我尤其感兴趣的就是他回忆小时候去自来水站买水吃的经历,因为那也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的老家住在当地商业局的大院里,里面有八大公司的宿舍,分成一栋栋平房。每栋平房的两头,一头用砖墙围死,一头是大门,这样,一栋平房就是一个大的庭院。庭院里住着五六户人家,当中种着白杨、槐花、栎树,再就是一口井了。
    井台边是各家女主人东拉西扯的场所,妈妈们有的淘米,有的洗菜,有的用搓衣板洗衣服,但话题是相同的,总是离不开家里丈夫、孩子。后来,城里通了自来水,不过是一条街上开一家自来水站。我们那里也是一分钱一挑水,就是两水桶水。有两样东西印象深刻,一是自来水站的水龙头口总是用铁丝绑上一截布条,二是各家水桶里装满水后总是放上几双筷子,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防止溅水和洒水。 
    后来,自来水管挪到了我们大院里,再后来,自来水进入了每家每户。我清楚地记得父母亲在家里有了自来水后的,曾经郑重其事地讨论水缸的何去何从,最后的意见是,自来水里有漂白粉,还是先把水放进缸里,澄清一夜后,第二天再使用比较卫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