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回百转廻龙桥
李云胜文/图
公交车拐过了三孝口,车载自动报站器就叫了起来:廻龙桥到了,有下车的乘客请做好下车的准备。这座站牌是因路而得名,即金寨路九州大厦和盛安广场间通往出版社的路,叫廻龙桥路,只是桥早已不见了踪影。
“孙权廻龙”与“康熙廻龙”
廻龙桥,一听名字就知道有故事,而且是“孙权廻龙”与“康熙廻龙”两个版本的故事
一说,当年东吴孙权率兵犯肥,曹操突从藏舟浦出。孙权见曹舰突出,又见藏舟浦碧波浩淼,芦荡丛深,疑曹有诈,便强打笑脸对曹操拱手曰:“别来无恙,想不到汝来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强以礼答曰:“老夫在此,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见攻战无望,遂转而返廻。由此,此处之桥得名“廻龙桥”。此传说见之于《庐州府志·廻龙桥》,文载:“相传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此廻节故云。”
另一说,相传清康熙皇帝有一贵妃是合肥龚大司马的干女儿。一日,贵妃奏请皇帝到合肥探亲,为了让皇帝可不经城门,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内,于是地方官吏便决定在城西建一桥。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劝阻,说是合肥有“斩龙岗”、“梅龙坝”,冲犯圣讳,行往不吉。故此,皇帝亲驾合肥的决定便作罢了。
《合肥民间文学集萃》里《“廻龙桥”的来历》收集整理的就是“康熙廻龙”的传说,合肥的黎民百姓听说康熙皇帝不来了,庆幸避免了一场灾难,集资在德胜门内九曲水上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拱大桥,取名为“廻龙桥”,意思是皇帝回去不来了。
翻开《合肥县志·城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廻龙桥”,据说,当年的“廻龙桥”隆起街中,河宽水深,十分壮观。由于“廻龙桥”下的河水也是流入金斗河的,随着金斗河的淤积变窄,“廻龙桥”也逐渐变成了臭水沟上的大涵管。1958年拓建金寨路的时候,“廻龙桥”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名称供后人畅想、遐思。
留下过许多大蔓儿的足迹
廻龙桥路不长,却干干净净,路北边的美食门面吸引了许多人从合肥的四面八方赶来大快朵颐。合肥电视台“庐州人家”编导吴旭东说,由于廻龙桥路上有电视台、出版社、出版局等单位,经常邀请明星大蔓儿做节目,短短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光他接待的就有蔡明、郭达、费翔、白岩松、马兰等,其中白岩松、马兰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
就是在这条深夜的马路上,刚刚做完节目的白岩松在闲聊的过程中,做了吴旭东一回“一词之师”。当时好像是吴旭东称赞他是“大蔓儿”,他兴之所至,说现在许多报纸把“大蔓儿”都写成了“大腕儿”,他说“大蔓儿”是方言,指有较高表演技艺,有广泛影响的演艺明星。其实自己不能算大蔓儿,也就是一节目主持人,和同行们一样,干的是同样的活。当时,吴旭东还没有从事编导工作,也是节目主持人。
还有就是马兰,因为她是安徽人,以前的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离这里不远,对廻龙桥附近的小吃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一次,在电视台做节目到深夜,街上许多饭店都打了烊,她爽快地说,不用舍近求远,这条路上就有一家“马兰拉面”。
马兰说,她和先生余秋雨都喜欢吃“马兰拉面”,一回到合肥就满城寻找,很多人都以为“马兰拉面”连锁店是她创办的。关于这个故事,余秋雨还写进了文章里。
吴旭东问,那你起名叫马兰,和“马兰拉面”有没有关系?马兰笑着廻答说,真的没有关系。马兰1962年出生在安徽太湖县,当时正好上演一部电影《马兰花开》,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电影中的小兰那样勤劳朴实,就为女儿取名为“马兰”。
在“廻龙桥”站牌下等你
吴顺利的家就住在出版局附近,每天都要到“廻龙桥”公交站牌下等车,他说至今忘不了在“廻龙桥”站遇见的一位女孩,当时那一站不叫“廻龙桥”站,而叫“安徽日报社站”。
那是初夏的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四牌楼去吃安庆人在路灯下卖的“安庆馄饨”,瞄了一遍站牌,已经将近十点半,估计还有最后一班车。为打发时间,他掏出相机拍路灯下的树影。他是从事摄影工作的,合肥的夜景在他的镜头里是相当的妩媚。
突然,一个倩影跳入取景框里,一位带着眼镜的女孩微笑着问:“你拍什么?”
他把眼睛从相机上移开,立即答道:“等车无聊,随便拍拍”。
那位女孩似乎对拍照很有兴趣,也掏出一个很薄的数码相机照了几张拿给他看说:“和你照的差太远了”。
他拿出专业人士的姿态,说:“你可以把参数设置一下”。不等同意,就让姑娘左手拿着相机,他右手在相机上调试着。记得相机很薄很薄,女孩的手很暖很暖。他发现女孩的相机没有设置到适合夜景拍摄,便一边讲解,一边帮她设置。然后,他用女孩刚刚设置好的相机拍了几张疾驰而过的车辆,并随手给女孩也拍了一张,青春的佳丽在夜晚的灯光下显得更美丽!
这时,最后一班车来了,他没加思索跳了上去,却发现女孩并没有上来。女孩笑着朝他挥了挥手,这一刹那,他突然意识到错过了什么,但已经永远地错过了。
那晚,他没有去吃“安庆馄饨”,回到家打开电脑导出照片,看了很久很久,后悔怎么就没有想起借传照片的名义向女孩QQ呢。
吴顺利说,后来,他又在同一时间去“廻龙桥”公交站,却始终没有再见到那位女孩。他说,他把站牌下的故事讲给我听,登到报纸上,希望那位女孩能够看到。
手记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故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情,老合肥陈频对我讲述了昔日廻龙桥附近的人家过冬的景象,他说,过去的廻龙桥一带,合肥人住的都是简陋的砖墙瓦房,有的甚至是草房土坯墙,过冬,真的是如同过关。
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确实比现在冷得许多;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科学很不发达,人又太穷。缺衣少食不说,连住房也很难挡风遮雨。怎么办?因陋就简,想方设法抗严寒!
立冬之后,室外寒风起,室内冷气生。那时候廻龙桥居民住房的窗户,既没有窗门可开,更没有玻璃遮挡。所谓的窗户,仅仅是一个长方形的框子,外加七八根寸子而已。寒风一起,尽可以穿堂入室。糊窗户,成了御寒的首要任务。
买来几张白色的光连纸,按照窗户的大小裁好;打一碗稀稀的糨糊,用刷子均匀地涂在窗框和窗寸上面;然后自上而下把光连纸贴在上面,用手一处处抹平。糊上的光连纸,若能涂上桐油,那就会越发地显得亮堂,而且能够经得住风吹雨打,保一个冬季,不成问题。
流传在廻龙桥一带有这么一则谜语:“四四方方一捆柴,一张白纸搂进怀,虽然不是无价宝,保住寒风不进来。”谜底就是窗户。谜语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窗户和糊窗户纸结合后的功能,生动、形象。
窗户糊上了纸,温暖了许多,但是每夜必睡的床铺若不暖和,漫漫冬夜,实在难熬。
买不起褥子买稻草。早早地从草市买来黄中透亮的当年稻草,在院子里反复晒过之后,装进用麻袋缝制成的垫子里面,到边到拐,平整均匀,然后铺到床上,再铺上褥单。
装上稻草的垫子,既泡又软,其舒服程度绝对不在席梦思床垫之下。晒干后的稻草气味,香中寓甜,躺在上面,享受松软,也享受香甜,不知不觉,就会进入甜蜜的梦乡,一觉睡到大天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