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步十字街头

(2009-12-29 03:15:20)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漫步十字街头漫步十字街头



漫步十字街头
漫步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
李云胜文/图

    合肥宿州路和淮河路交叉口,昔日叫做十字街,是当时的市中心。老合肥说上街逛逛,这里的“街”多半指的就是十字街,那里曾经是合肥最繁华的地方,民谣唱到:“一人巷,不走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十字街,人人知道。”从中可见它的知名度。

  雨天要穿胶鞋

  “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当上世纪30年代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曲唱响上海滩的时候,不知古老庐州十字街的上空是否也漂浮着同样的音符。《安徽省电影志》里记载,对于那个时代来说还是时髦玩意的电影,早在1925年就已经登陆合肥十字街头,但设院经营还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当年的宿州路和淮河路交叉口一带就是合肥最繁华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有时尚人士在那里放过《十字街头》。
    查找有关资料就可以知道,十字街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金斗河在那里自西向东奔流不息,古老的金斗城的北面城墙就在其附近,到了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南西路元帅郭振采纳部下的建议,把金斗城北面扩建到今天的环城北路一线,史称斗梁城。《舆地纪胜》记载: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将旧城南半部划出,北半部开拓,比金斗城扩大数倍,此后五百余年,十字街都是合肥城的中心地带。
    不过,那时十字街的所谓繁华和今天是两个概念,街道是用碎石子铺就的,既窄又短,当时只能容纳一辆黄包车,拉黄包车的老远就打着铃铛,行人听到了就要避让,尤其是下雨天,路面的石子太薄,泥沙沾裹着鞋底,必须穿胶鞋才可以行走。
     今年已经82岁的毛念楚大爷在十字街附近住了整整70年,他回忆说,解放前十字街有许多沿街乞讨的人,有的小孩瘦得皮包骨头,光着脚踩在泥泞的街道上,跟在过往的行人后面伸着破碗。他亲眼看到有一个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幼儿,嘴里哼着要饭歌谣:
    小伢小伢你别哭,
    好心人给你一碗粥,
    不怪你大,
    不怪你妈,
    只怪今年收成差。  

    修路挖出古桥

    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站在宿州路鼓楼商厦前对我说,以前,十字街一带还是庐州城重要的商业地带,金斗河流经此地,中间由一座拱形的桥梁把两岸联系在一起。2006年重新修建宿州路的时候,在路面下面挖出了从前的古桥,只剩下了单面拱,另一面早已被毁,当时许多人都赶去看热闹,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桥是用青砖砌成的,下面基本悬空,砖缝之间是用糯米汁拌白石灰勾缝,因而十分坚固,这么多年以来,在路面下面承受着路面上的车往人来。
    王秘书长介绍,这座桥就是昔日的十字街桥,因为旁边紧靠鼓楼,所以也叫鼓楼桥。桥下流淌的小河即大名鼎鼎的金斗河,也叫九狮河。1951年,因为金斗河那时已经成为一条臭水沟,合肥市政府作出了填平这条河的决定,1962年,十字街路面改造拓宽,这座桥也被埋入地下。据说,桥刚埋入地下时还保留了栏杆,后来才被拆除。
    我问这座桥是什么年代建造的,王秘书长说,十字街一带建桥至少在宋代就开始了,不过都是木桥、砖桥之类,使用的年限都不足以流传到现在,这座桥从青砖的样式上来看,应该是清代修建的。
 
    难忘外文书店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许多人都还记得那里的外文书店,对他们来说,这个地方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可以买几本外文类的书那么简单,而是在心理上把它认同为一处学习外语的大本营。
    如今已经是大学老师的谷雨说,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外文书店墙上贴着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几个大字,那时真的是把读书当成了最神圣的事情,逛外文书店成了她每周必修的功课。在那里,从最初的考试用书,到数量非常少的外版书,她买的外语书都快把书柜摆满了。
    当时国家刚刚对外开放,原版外文书很少,外文书店就有了引进情报资料的功能,包括影印一些原版外文书籍,谷雨现在收藏的许多外文书籍还都是那时购买的。后来,附近兴起了一个著名的“英语角”,休息天人们很自然地就在“英语角”练一把英语口语,再去外文书店买些英语书,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谷雨回忆说,当时影印的英文读者文摘、短篇小说和“上外”、“北外”引进的语言与翻译学方面的专著都是极有价值的书。外文书店也曾是室内英语角,在那里时不时还可以见到外宾,当时大家都大着胆子和“老外”对话,锻炼口语。
    逛完书店,就在附近吃点东西,周围有卖锅贴的,有卖赤豆糊的,特别是馄饨,至今想起来还口齿留香。

   

手记 
  说起十字街,老合肥可以想起一连串的故事,尤其是那里的美食。就说馄饨吧,老合肥记忆犹新的当然是十字街附近的“绿杨邨”,地点就在外文书店的对面,碧绿的牌匾挂在门头上,老远就能够看见“绿杨邨”几个大字,那里卖的鲜肉大包、重油菜包、鸡汤馄饨滋润了几代合肥的嗓子眼,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鲜香。
     “老合肥”都还记得,十字街一带曾聚集着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餐饮。如今随着合肥日新月异的变化,十字街原有的风味已经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商业大厦,但记忆里的美食却挥之不去,一直萦绕在舌尖。
    张立新就是吃着“绿杨邨”的馄饨读完的小学,那时他家住在中菜市后面,上学前总要来碗皮薄馅大满口留香的鸡汤馄饨,星期天就让妈妈端着家里的饭盒去打了回来吃。老张对我描述说,那种饭盒是吕制品,长方形,旁边还带一个把子。妈妈用毛巾包着,既保温又可以防止烫手。
     据说“绿杨邨”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迁到合肥的,那里的鸡汤馄饨也是正宗的上海风味。遗憾的是,如今,已经难觅“绿杨邨”的踪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