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脚尖丈量合肥

(2010-01-04 09:00:10)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杂谈

分类: 微言杂谈

    当报社和文体中心领导决定让我和郎西娜同志一起负责“晨报地理”的采编时,我的心里就在盘算了:一周五个整版,平均每个版三千字,一个月就是六万字,一年达到七十二万字,也就是说,我和郎西娜同志每人每年至少要采写三十六万字。这让我万分激动,憧憬一下都感到热血沸腾,三十六万字,再加上配图,应该是厚厚的一部“大部头”,假如真的可以结集出版,对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呢!
    从在《中华新闻报》安徽记者站算起,到合肥工作已经七个年头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算基本遛遍了。但有心的观察和无心的漫游是有区别的,提起“操兵巷”、“飞骑桥”、“拱辰街”,全都似曾相识,但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不知道。不过,不要紧,既然叫“晨报地理”,那就一个个景点寻觅,一幢幢建筑查找,收集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如《嘉庆合肥县志》、《合肥市志》、《合肥市地名录》、《人文合肥》、《合肥民间故事集萃》、《安徽省电影志》、《香花墩志》等,去省民俗学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市地名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城建档案馆等请教有关的专家学者,得到了他们热心、真诚的帮助,在这里,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戴健、牛耘、张昭、王贤友、王惠莹、陈频、何文玉、程仕中、李四顺、傅刘,同时要感谢那些接受我采访,向我提供线索的普通的合肥市民们。
    有几件小事可以说明“晨报地理”在读者中间产生的影响:
    1、2009年12月6日,我在省民俗学会办公室采访秘书长王贤友,恰逢包河区、庐阳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打打电话给王秘书长,要求省民俗学会注意收集整理“晨报地理”,声称“晨报地理”办的不错,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2、2009年12月22日,安徽省总工会一位88岁高龄的尹奶奶把电话打到了报社管理中心,要向作者讲述老合肥的故事。后来我和尹奶奶联系,那是一位在那个遥远年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虽然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但优美的表述、激情的语调却让我沉醉。
    3、2009年12月29日,合肥市向阳路第一小学为让蔡文毅公归位(向一小是原蔡公祠堂所在地),把校园文化融入到古老而厚重的庐州文化之中,经政府同意,特意将校名更改为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我因采写了《一里三公说蔡公》,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更名仪式。
    4、2009年12月30日,安徽省民俗学会年会召开,我因采写“晨报地理”,为民俗事业的宣传、普及做了一点微薄的工作,被选为省民俗学会理事。
    有一位作家朋友形容我现在的工作是“用脚尖丈量合肥”,很形象,也很贴切。奔走在合肥的街头巷尾,我的视角已经由单纯的浏览变成了搜索,连日常的谈话聊天也有心起来,一些在合肥土生土长的朋友讲的过去的故事,往往成了我笔头下的文字,比如《千回百转廻龙桥》里面“大蔓儿”的故事,就是在饭桌上听合肥电视台吴旭东先生讲的,当时我就拿笔记了下来;还有一位画画的朋友讲他过去在街头画电影宣传画的事,我也将之写入了讲述“光明电影院”的故事里。朋友们说我已经走火入魔,我自己知道,只是热爱这份事业而已。我相信,用心采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有鲜活的生命力,并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