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骤马挺枪张辽墓
李云胜文/图
知道张辽,是因为《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描写张辽以八百之兵抵孙权十万之众,并差点活捉孙权的故事,读毕,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的入口处,骤马挺枪的张辽铜像巍然屹立,而身后不远处就是他的衣冠冢。一代枭雄和合肥接下了生死之缘。
竟有两座张辽墓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昔日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吕布败亡后,归属曹操。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黄初3年(公元222年),张辽病逝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享年五十四岁。曹丕得知张辽逝世消息,痛哭流涕,为失去一员大将难过至极。谥张辽为“刚候”,让张辽的儿子张虎继承了张辽的爵位。
得知我想拜谒张辽墓,合肥逍遥津公园的娄新权主任问我,你想拜谒哪座张辽墓?我诧异地问,还有几座张辽墓吗?娄主任回答说,当然,我们这里有两座张辽墓,一座是在湖心岛上那里,另一座在逍遥津西大门附近。我当即表示两座都想看看。
想上岛就得有船,娄主任喊来了公园游乐公司的工作人员陶松,让他开电动小艇送我去湖心岛。简易的小码头处树立着一块石牌。陶松说他的家就在逍遥津附近,儿时进公园要买门票,他和小伙伴们就翻墙头进来。那时还没有电动的游艇,都是用木浆划的船,不过也要买票的。夏天时他们就经常在湖里游泳,累了就在湖心岛上休息一会。当时的湖心岛上杂草丛生,既没有这块石碑,也没有这么多的树木。
我仔细地查看了碑文,后面的文字被划上一道道痕迹,已经模糊不清,前面刻着“张辽衣冠冢”五个大字,落款为癸亥年,根据推算,癸亥年应该就是2003年了。这一点在娄主任那里得到了证实,他说2003年,合肥市成立“三园(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改造办公室”,碑就是那时立的。岛上植被很好,有松树、楝树、柳树、冬青等十几个品种。可能是因为游人不多,没有留下多少被践踏的痕迹。
回到岸上,娄主任又带我来到逍遥津西大门东边不远处,远远就能望见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两侧是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庄严之感。
娄主任介绍说,他是1984年调到逍遥津公园的,那时还没有亭子,坟茔上也是杂草丛生。后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改造建设张辽墓,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等,使张辽墓景点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提高了景点的三国文化涵。
热闹寂寞两相宜
如果说,湖心岛上的张辽墓因为被包围在水中央而人迹罕至,那么,陆地上的张辽墓却热闹非凡。高大的坟茔头上被人踩出了一道清晰的小路,仿佛在人的浓密的头发上剃了一道豁子,煞是难看。墓碑亭里欢歌笑语,几位老人正翻着歌谱大声练歌,旁边还有人拉着手风琴、胡琴伴奏,我在想,假如张辽地下有知,不知是否觉得吵得慌。墓道两旁跪列的狮、虎、羊石兽,如今也不时地委屈于游人胯下,一些游人骑在上面摄影留念,日久天长,石兽背部被摩擦得乌黑发亮。在旁边健身的张大爷对我说,这哪是陵园,简直就是“游乐场”!
在墓碑亭里,有一座底方柱园的碑,工艺极好,古朴中充满威武气势。基座青石浮雕如龙似蛟,张牙舞爪,十分威武。上面雕刻着九个篆字,仔细辨认,是“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只是上面也被游人胡乱涂鸦,有些内容甚至还是年轻男女的“爱情宣言”。
我对“魏故都亭侯”几个字发生了兴趣,这应该是张辽的官职了。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张辽一生受封的官爵不少,比较重要的有: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为曹操所破,张辽领吕布军馀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时年29岁。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张辽与关羽同破袁绍军,累迁裨将军。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张辽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张辽平定江夏诸县,率军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张辽率八百精锐之师突袭孙营,击退孙权,威震逍遥津,曹操大喜,拜张辽为征东将军。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魏王,张辽转封前将军。后来文帝践阼,张辽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黄初3年(公元222年),张辽病逝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享年54岁。曹丕得知这一消息,痛哭流涕,谥张辽为刚候,让张辽的儿子张虎继承了张辽的爵位。
娄主任介绍说,墓碑亭后面的墓丘是后来才堆的,主要是扩大张辽墓的规模和影响。不过,墓丘的外形已经很受伤,四周围墓基石也被个别游人弄得斑斑驳驳,和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陵墓是否要保护
作为合肥市一处重要的文物景点,到底如何处理好保护和游乐的关系,不仅广大的市民意见纷呈,有关部门也是意见不一。一部分人坚持张辽墓是古迹,是合肥市的重要历史人文资源,保护是第一位的;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张辽墓不仅是文物,也是逍遥津公园里的一道景观,公园就是让游人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当然包括公园里一切景点。
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王惠莹认为,合肥虽然是座千年古城,但和南京、西安等城市相比,文物资源不多,对于像张辽墓这样的古迹理应严加保护。特别是张辽墓这样有着一二千年历史的文物,本来就是珍稀资源,可以说就是合肥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因此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这几年,合肥打出了三国故里的旗号,不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都有笔墨写到了张辽,这应该是合肥打造“三国故里”里的重头戏。民间传说,张辽破了孙权之后,威名大震逍遥津一带。合肥地区的小孩夜晚啼哭,大人们就会说,再哭张辽就来了,小孩立马不敢哭出声来,“张辽止啼”乃成了千古美谈。这从侧面反映了张辽在合肥老百姓中的影响力。
不过,也有人认为张辽墓只是公园的一处景点,其存在只不过增添一道公园游玩项目而已,“主张来此思古凭吊、突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只是对景点的过于片面的解读。”他们认为任何景点都是为今人服务的,不能因为所谓的“保护”,就将文物景点束之高阁,脱离百姓大众。当然,游人在游玩时理应有爱护文物意识,公园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游乐和保护的和谐统一。
对此,娄主任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张辽墓地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公园方面固然应该加强管理,但游人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更重要,毕竟任何管理都有死角,百密总有一疏。张辽墓的名气很大,来合肥不到逍遥津不算到过合肥,来逍遥津不到张辽墓不算到过逍遥津。遗憾的是,大名鼎鼎的张辽墓至今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
手记
我不知道公元215年的那一仗是怎么打的,率十万精兵的孙权居然败给了仅有八百将士的张辽,并差点做了俘虏。光从数量的对比上,中国军事史上就应该为张辽留下重重的一笔。当我徜徉在张辽的墓地,一代名将的衣冠就沉睡在我的脚下这方土地上,不禁发出幽古之思,感慨时间的无情。
据说,不论是在张辽的家乡山西雁门马邑,还是在他离世之地江苏江都,皆未闻有他的遗迹,而张辽衣冠冢却在合肥逍遥津出现了两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有人解释古代贵族离世时,往往几处同时发丧,陵墓也造好几个,目的是防盗墓。如今的两处张辽墓,到底是衣冠冢还是别的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猜想古淝水旁的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让张辽名垂青史,合肥的老百姓也一直引以为傲。
在张辽铜像后面200米远,是著名的“飞骑桥”,1700多年前,孙权就是在这里,单骑跃过断桥,才逃脱性命。为撰写这篇文章,我特意翻阅《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张辽威震逍遥津”,里面有生动的描绘:“孙权大惊,急令人唤吕蒙、甘宁回救时,张辽兵已到。凌统手下,止有三百余骑,当不得曹军势如山倒。凌统大呼曰:“主公何不速渡小师桥!”言未毕,张辽引二千余骑,当先杀至。凌统翻身死战。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牙将谷利大呼曰:“主公可约马退后,再放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余远,然后纵辔加鞭,那马一跳飞过桥南。后人有诗曰:“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淝。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孙权跳过桥南,徐盛、董袭驾舟相迎。凌统、谷利抵住张辽。甘宁、吕蒙引军回救,却被乐进从后追来,李典又截住厮杀,吴兵折了大半。凌统所领三百余人,尽被杀死。统身中数枪,杀到桥边,桥已折断,绕河而逃。孙权在舟中望见,急令董袭棹舟接之,乃得渡回。吕蒙、甘宁皆死命逃过河南。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三国演义》是小说,对史实难免有夸大、演绎,比如张辽率领的八百精兵,陈寿《三国志》记载是七千余人。但这并不影响张辽在合肥百姓心中的形象。有人赋诗歌颂:
文远英才世间稀,
吴侯惶惶跳乌溪。
江东儿郎多才俊,
闻君入吴夜不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