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也过了,节也过了,在返回报社上班的列车上,面对攒动的人头,笔者算是见识了国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所谓“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这里面浸透着的是炙手可热的亲情,当然也包括儿女对父母的孝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忙碌着,打拼着,有的时候可能真的无暇过多地抽出时间对父母尽尽孝心,尤其是那些和父母不在一地的子女们,所以才使得一首曲调很平常的《常回家看看》引来了那么多的共鸣。是的,我们的父母老了,他们感到了孤独,他们需要自己的子女常回家看看。
中华民族是有晚辈对长辈尽孝的传统美德的,百善孝为先,元郭居敬著有《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为母埋儿,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心忧,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当然,里面列举的个别现象今天不宜提倡,但古人尽孝的心意还是堪称楷模的。
事实求是地说,绝大多数子女是孝顺的,特别是在新春佳节期间,拎上精心准备的礼物,怀揣平时攒下的钞票,带上爱人孩子回家和父母团圆,那给予长辈的是一种温馨的天伦之乐。
但尽孝岂止在新年!父母年纪大了,心理有时就像孩子一样脆弱,不是说“老小孩”吗,他们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事业上,但不要让父母把看到自己子女当成是一种奢望;我们也可以将父母寄养在敬老院,但不要让工作人员的热情取代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亲情。少打一场麻将,少飙一次歌,回家看看父母,尽一份我们应尽的孝心吧!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是的,“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我们现在不是在提倡“德孝文化”吗,将“德”与“孝”联系在一起,也算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心,我们还能指望他对朋友真诚、对爱情忠贞吗,更不要说忠于我们的党,忠于我们的国家了。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细胞,而孝心应该是和谐家庭的润滑剂。
“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