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04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谨“逗”慎“咬”

(2006-05-12 14:07:47)
分类: 微言杂谈
《咬文嚼字》杂志开本很小,却是我喜欢的读物之一,因为它的较真,使我们纠正了不少常识性和容易忽略的错误,获益非浅。
    但其近年来的一些举动却使我心生遗憾,本来,我心目中的《咬文嚼字》一直就像个慈祥的师塾先生,在你我身旁循循善诱而不事张扬。先是《咬文嚼字》的编辑金文明先生写《石破天惊逗秋雨》,后春节前就宣布是“咬”2006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字幕,并在媒体大肆炒作,使人感到了其中的功利性。我们不禁要发问,难道文化学术界已经没有一块净土了吗?难道文化人有话也不能好好说了吗?
    余秋雨先生是现代中国“大文化散文”的奠基人,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文集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卓越网图书销售50强榜上有名,正应了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卖得最多的软件就是最好的软件。“
    金文明先生的《石破天惊逗秋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据说该书“揪”出了余先生散文中130多处文史差错,让广大喜欢余先生的读者大跌眼镜。金文明先生是《咬文嚼字》月刊的资深编辑,文史知识自是学富五车,年龄上又是余先生的前辈,前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对余先生的散文逐一进行了考辨,其精神令人钦佩。事实上这个时代很少再会把某某名人奉为神灵,那他们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作品里不可能一点瑕疵都没有。大文豪苏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也把嘉鱼赤壁错当成黄州赤壁来怀念了吗!对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就事论事的批评和科学的勘误,应该是许可并大力提倡的。
    不过我在读了介绍金文明先生写《石破天惊逗秋雨》过程的文章后,心里有了几分思考。其一,金先生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的散文就深深喜欢上了,并早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文史错误,只是在向余先生指出后没有得到余本人的任何反馈才决定出版这本书的,给我的直观印象是带着赌气情绪。其二,如果不是余秋雨先生这样的大方之家,金先生还有兴趣花上五、六年时间梳理书中的文史差错吗?其三,以上两点其实还不重要,金文明先生如果不以“逗”的心态,而是认真、负责出于学术的考虑写这本书,那余先生和广大读者也没有理由不欢迎,说不定文坛上从此还会留下一段佳话。但不知是金的本意还是出版社的意思,一个“逗”字打破了读者美感,让人读起来非常不舒服,感觉是拿文艺和学术批评开玩笑,将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事业“无厘头”化了。
     而给今年的春晚“咬”出的28处文字错误,在笔者看来更是炒作的成分大于实际教育意义。本来,“他们挑的可能更多是大年初一早8点重播的节目,因为春晚直播时没有这么多字幕,但重播时为了照顾特殊人群的需要,我们把所有字幕都整理出来了,包括小品、相声和所有对话。往年我们加字幕主要是作品名字和歌词,所以今年加的字幕相当于往年的20倍左右,可以想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加这么多字幕,难免有些错误。” 何况“今年所有的歌手都是真唱,有的演员背错了歌词,把第一段放到第二段等等,但字幕是正确的,所以对不上。还有在小品里,有些‘错误’实际上是故意甩的包袱,从字面看是错的,实际上是故意这么做的。另外,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发音方式也不一样,有一些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写法实际是不对的,但人们往往认为我们写出来的是错的。”(春晚导演组语)
    当然,我们提倡《咬文嚼字》的较真精神,文化教育界也需要这样较真,包括给春晚纠错,可以让春晚更加规范,节目质量更高。但前提是态度要端正,出发点要健康、高尚,毕竟《咬文嚼字》杂志在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都不同一般。批评必须是真诚、善意的,而决不能象有的批评家那样,多了些调侃,少了些严肃;多了些小气,少了些包容;多了些自我,少了些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盘点孝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