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江淮晨报和周刊“发现” |
交通手册上对交叉口的定义是这样的:当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不同的道路相交时产生了交叉口,它可以分为平面和立体两类。立体交叉口上不同交通流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因此它们不发生冲突,对交通流几乎没有干扰,而平面交叉口由于存在不同车流的冲突,对车辆的正常行驶有很大的干扰,同时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的产生。
在合肥市胜利路上就有这样一个交叉口,合肥人和经常到合肥出差的外地人都知道,那是老火车站搬迁后留下的铁路和公路的平面交叉口,每天的几个固定时段,公交车、的士和行人都要被两道长长的铁栅栏挡在铁路两侧,一堵就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有时火车已经快到跟前,两旁的行人和车辆还在抢着过铁路。从胜利路上通往新火车站的交通贯通时算起,耽误了多少人的宝贵时间,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统计,但"计价器上的数字蹦得人心哆嗦"却是无数的士乘客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合肥市胜利路上就有这样一个交叉口,合肥人和经常到合肥出差的外地人都知道,那是老火车站搬迁后留下的铁路和公路的平面交叉口,每天的几个固定时段,公交车、的士和行人都要被两道长长的铁栅栏挡在铁路两侧,一堵就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有时火车已经快到跟前,两旁的行人和车辆还在抢着过铁路。从胜利路上通往新火车站的交通贯通时算起,耽误了多少人的宝贵时间,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统计,但"计价器上的数字蹦得人心哆嗦"却是无数的士乘客刻骨铭心的经历。
据说,英国的史蒂芬逊在1814年研制出第一台蒸汽机车,给人类的生产力装上了飞奔的轮子,直到今天,火车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像横过胜利路的这条铁路,几十年来在淮南线上承载起安徽经济主动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历史进入到今天,横亘在胜利上的老火车道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省城公交、市政的发展,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恰似优美旋律上的不和谐音符。
当初火车站的搬迁是合肥城市发展的需要,胜利路的整体打通,应该说也是为了架构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所匹配的框架式结构。可以想象在这方面,铁路方面积极配合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市政方面也一定综合考虑了各种方案,如立体高架桥、地下道路等。当然,这些都是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当时的各方力量是否承受得起,包括是否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协调和整合,我们的市民是不可能充分了解的,他们的切身感受是,胜利路上的这段铁路和公路交叉口的确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他们形象地称之为"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