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白话之林 |
我说的这个“逗你玩”,可不是马三立相声大师说的那个著名的相声段子《逗你玩》,而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的朋友是个话剧演员,演了大半辈子戏也没成为角,大多数情况下是跑跑龙套,不是演“土匪甲”,就是演“伪军乙”。但他的模仿能力极强,会说好几个地方的方言。我非常欣赏他,常常安慰他说,总有一天他会红起来的。不幸的是这几年话剧不景气,而他所在的团又是个地方剧团,第一批精简人员他就下了岗。
朋友是个老实人,既不会做生意,也没有别的手艺。看到他走投无路的样子,我就叫他到我们水利局办公室临时帮帮忙,接接电话、搞搞收发什么的。
一天,我们正在开会,他突然小心翼翼地敲门,推开一道门缝:“郑局长,省水利厅电话,找你的。”我一听是省厅的电话,丝毫不敢怠慢,一溜小跑,从二楼会议室冲到办公室。那知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位小姐发嗲的声音:“我们是‘《WTO与中国发展机遇》编篡委员会’的,中国已经加入WTO了,这本书对你们很重要,你们是否订几套?”我一听又是搞推销的捣的乱,气就不打一处来,连说了三声“不要,不要,不要”,把电话给挂了。
朋友在一旁看着我,老实巴交地问道:“不是省水利厅的?”我没好发火:“不是。”“那个女的说着一口普通话,跟我讲是省水利厅的,有要事找局长。”我想到他是新来乍到,很多情况不知道,就告诉他,现在搞商品推销的多如牛毛,都喜欢冒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不然他们和领导说不上话呀。
他听了我的话,摇摇头,没说什么。
又过了几天,正好是周末的下午,我忙完了手头的事,到朋友的办公室聊天。不大一会,电话铃响了。朋友拿起了电话:“喂,请问找谁?”听到电话那头的回答,他赶紧摆摆手,示意我别做声:“哦,你是省水利厅的,要找我们局长啊。好,我去给你叫,你等着啊!”说完,诡秘地朝我一笑,把话筒搁到桌子上,递了一张报纸给我,小声地说:“看我演出好戏给你看看。”
大约过了五分钟,他拿起了话筒,用上海腔普通话说:“我是郑局长啊,请问侬是哪位呀?”听了对方的回答,他装着很感兴趣的样子:“哦,太好了,我们正打算买呢,侬等等,我去叫我们的分管副局长来和侬谈好吧。”
又过了五分钟,他又拿起了话筒,改用武汉话说:“你是搞么事的?哦,对,对,我们要,你等等,我去叫人事处长来和你谈。”
这回他让对方等的时间稍长一点,大约过了有七、八分钟,他又拿起了话筒,这次用广东话了:“你好啊,我们早就想买了,你们要是晚几天,说不定我们就买了人家的了。好,我让具体经办人员跟你谈好了,你等着呀,千万别挂电话了!”
看他表演得那么惟妙惟肖,我不由得向他伸伸大拇指。他把食指放到唇间,向我嘘了一下。
又过了有十分钟,他放下了报纸,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恢复了正常的语调:“喂,久等了吧!”“你好象是……”听到对方略显吃惊的声音,他有点得意:“我就是第一个去给你喊局长的那位。我叫什么名字呀,你记一下好吧,我叫‘逗你玩’,‘逗’就是‘窦娥冤’的‘窦’,‘你’就是‘霓虹灯’的霓,‘玩’就是‘台湾’的‘湾’。不过,我们现在没有钱,明年再说好吗?”说完,他还客气地和人家道声再见。
见他放下了电话,我用手点点他,俩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起来……
我的朋友是个话剧演员,演了大半辈子戏也没成为角,大多数情况下是跑跑龙套,不是演“土匪甲”,就是演“伪军乙”。但他的模仿能力极强,会说好几个地方的方言。我非常欣赏他,常常安慰他说,总有一天他会红起来的。不幸的是这几年话剧不景气,而他所在的团又是个地方剧团,第一批精简人员他就下了岗。
朋友是个老实人,既不会做生意,也没有别的手艺。看到他走投无路的样子,我就叫他到我们水利局办公室临时帮帮忙,接接电话、搞搞收发什么的。
一天,我们正在开会,他突然小心翼翼地敲门,推开一道门缝:“郑局长,省水利厅电话,找你的。”我一听是省厅的电话,丝毫不敢怠慢,一溜小跑,从二楼会议室冲到办公室。那知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位小姐发嗲的声音:“我们是‘《WTO与中国发展机遇》编篡委员会’的,中国已经加入WTO了,这本书对你们很重要,你们是否订几套?”我一听又是搞推销的捣的乱,气就不打一处来,连说了三声“不要,不要,不要”,把电话给挂了。
朋友在一旁看着我,老实巴交地问道:“不是省水利厅的?”我没好发火:“不是。”“那个女的说着一口普通话,跟我讲是省水利厅的,有要事找局长。”我想到他是新来乍到,很多情况不知道,就告诉他,现在搞商品推销的多如牛毛,都喜欢冒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不然他们和领导说不上话呀。
他听了我的话,摇摇头,没说什么。
又过了几天,正好是周末的下午,我忙完了手头的事,到朋友的办公室聊天。不大一会,电话铃响了。朋友拿起了电话:“喂,请问找谁?”听到电话那头的回答,他赶紧摆摆手,示意我别做声:“哦,你是省水利厅的,要找我们局长啊。好,我去给你叫,你等着啊!”说完,诡秘地朝我一笑,把话筒搁到桌子上,递了一张报纸给我,小声地说:“看我演出好戏给你看看。”
大约过了五分钟,他拿起了话筒,用上海腔普通话说:“我是郑局长啊,请问侬是哪位呀?”听了对方的回答,他装着很感兴趣的样子:“哦,太好了,我们正打算买呢,侬等等,我去叫我们的分管副局长来和侬谈好吧。”
又过了五分钟,他又拿起了话筒,改用武汉话说:“你是搞么事的?哦,对,对,我们要,你等等,我去叫人事处长来和你谈。”
这回他让对方等的时间稍长一点,大约过了有七、八分钟,他又拿起了话筒,这次用广东话了:“你好啊,我们早就想买了,你们要是晚几天,说不定我们就买了人家的了。好,我让具体经办人员跟你谈好了,你等着呀,千万别挂电话了!”
看他表演得那么惟妙惟肖,我不由得向他伸伸大拇指。他把食指放到唇间,向我嘘了一下。
又过了有十分钟,他放下了报纸,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恢复了正常的语调:“喂,久等了吧!”“你好象是……”听到对方略显吃惊的声音,他有点得意:“我就是第一个去给你喊局长的那位。我叫什么名字呀,你记一下好吧,我叫‘逗你玩’,‘逗’就是‘窦娥冤’的‘窦’,‘你’就是‘霓虹灯’的霓,‘玩’就是‘台湾’的‘湾’。不过,我们现在没有钱,明年再说好吗?”说完,他还客气地和人家道声再见。
见他放下了电话,我用手点点他,俩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