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波特兰纽约旧金山波希米亚丝绒画旅游 |
分类: 采访 |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纽约或者旧金山。不错,这两个城市都聚集着大量各级各类艺术家,特别是从二战后到90年代以前的那段时间。今天的纽约更适合已经成名、钱袋很实沉的艺术家漂泊。旧金山呢,面对硅谷的挤压,艺术家如果希望在那里求发展,最好还得先找个第一职业,比如写电脑程序之类,否则生活会成问题。
刚起步的艺术家,或者不会编程的艺术家,可以将注意力从这两个热点移开,认真考虑移居太平洋沿岸城市波特兰的可能性。目前我还没有发现歌唱波特兰姑娘的曲子,象Billy Joe歌唱纽约的Uptown Girl那样;也没有人像Tony Bennett唱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那样,唱出I Left My Heart In Portland。但在我的心目中,美国没有哪个城市比波特兰更具波希米亚风格,更显平民艺术家气质。如果波特兰的土壤和气候有一丁点不合适,卡尔和凯伦也不会在此扎下根来,最终成就一番艺术事业。
卡尔和凯伦不是夫妻,胜似夫妻。几十年前,他们在加州上同一个高中。“男女朋友?”我问。凯伦说,“根本不是,他那时候象个花花公子,我不想找他。”毕业后两人分头在美国各处飘荡,直到8年前才偶然相遇波特兰。卡尔干着一份不够稳定的销售工作,凯伦在一家医院当护士。自那以后,两人一直住在一起,生活上互相照应不说,更重要的在于,两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促成了一项美国第一。他们开办了美国第一家丝绒画博物馆。
丝绒作为绘画载体的历史和作为服装面料的历史差不多一样长久。克什米尔人大约在公元14世纪前后发明了丝绒,很快他们就开始在这种织物上作画。丝绒画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时候是1970年代,不过这种艺术品的名声不太好,评论家老用Kitsch(庸俗,娇柔造作,拙劣)来定性。
卡尔和凯伦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喜欢就行。“眼见为实,你只有亲眼看到,才知道丝绒画到底是怎么回事。”卡尔对艺术评论界的看法非常不满,“那些评论家既无知,又傲慢。”3年多以前,以他们陆续收藏的几千张作品为基础,波特兰丝绒画博物馆正式开张。卡尔和凯伦创造出一个“俗能生巧”的经典案例。
虽然只是一家私人的小型博物馆,卡尔和凯伦的工作态度却跟办大都会美术馆一样认真。他们花大力气整理现存的展品,一本精装书《丝绒画杰作选》因此得以编辑出版。与此同时,他们经常出资委托当地年轻艺术家创作题材与时代同步的作品。传统的丝绒画以猫王、耶稣、裸女、牛仔、小丑为主角,博物馆让戴安娜王妃、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导演梅尔·吉布森等人相继入画。他们也继续收集新藏品,目光紧紧盯着波特兰的几家跳蚤市场。
这家跳蚤市场的老板跟卡尔很熟,有什么成色好的丝绒画,他都会通知卡尔过去看看。卡尔一眼看中这张裸女,花25美元买了下来。他问我,“象不象小甜甜布兰妮?”真有点象,我承认。对这张画的问题,我也没含糊:“胸部也太夸张了吧,象一次失败的隆胸手术。”
两人同时担当着多重角色:产权拥有者、收购者、研究者、清洁工和展览主管(curator)。我采访过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主管不分男女,都叫curator。但卡尔和凯伦格外与众不同,卡尔的胸牌上注明curator,凯伦是curatress---一个极少使用的阴性名词。“你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真是特别严肃啊。”我不能不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