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清明>>看汉语的奇妙性

(2007-10-12 09:12:09)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知识/探索

文化

汉语

魅力

谈天说地

 

由<<清明>>看汉语的奇妙性

 

中外文学作品都具有互通性,诗词可以改写为散文或小说,散文或小说可以改写为剧本.但无论怎么改写,首先在语言上肯定有增有删.而对一首诗不增减一字,只通过不同断句就可转换题材的现象,恐怕只有汉语才能做到.且看下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正因为这首诗广为传诵,才出现人们不断将其"修改"的趣事.

              

有趣的是,有人竟将这首诗变为一首词。请看: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相同的字,构造出不同的句子,表达出相同的意境。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句法灵活的一种表现!

        

更有趣的是,有人将这首诗加上一些标点符号,竟改编成了一出短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是原诗的字,但加上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变成有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动作、对话、语气的戏剧片段了。

 

  您看,汉语多奇妙!这种游戏只有汉语可以“玩”,西方语言绝作不出这种游戏的。原因何在?就在于汉语没有形态,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态管着,因而句法关系灵活多变,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品格.

 

无独有偶。清时,有一工于书法的汉官抄七言绝句一首,奉献给慈禧太后,诗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君一时不注意,竟将“间”字漏写,老佛爷一看,这还了得,明明欺我满人不懂唐诗吗,立即传上此人,欲问此人欺君之罪,此人急中生智,辩道:此仍臣将诗改为词,并非欺君,并断句(注: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读书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句读即断句.读别人的文章全凭文意自行点断):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明知此人狡辩,但爱其文才,只好不了了之。

 

如此神奇独特的汉语,作为中国人,能不热爱并发扬光大她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