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要大力弘扬3位昆虫少年的科学家精神
(2024-07-15 10:51:58)王学进:要大力弘扬3位昆虫少年的科学家精神
7月12日在周尧昆虫博物馆开展的“妙趣‘虫’生——昆虫少年和他的小伙伴”暑期展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宁波3位昆虫少年首次合体亮相,他们是10岁的褚南钦、11岁的李於言和13岁的施则行,他们正在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分享他们的知识和乐趣。(7月15日《宁波晚报》)
你没听错,三位昆虫少年在向参观者分享昆虫研究的乐趣。蚁狮,侧裸蜣螂,亚力施春蜓稚虫,这些名字怪怪的昆虫听起来都让人心里发毛,他们却乐此不疲地观察它们,研究它们,而且还其乐无穷。听了他们科普的小朋友们是否也感到了乐趣?
人天生都对自然界的各类虫子比较排斥,甚至还感到恐惧,小孩子尤甚。这也正是3位昆虫少年区别于同龄人的不同之处,他们不但不害怕小虫子,而且特别愿意亲近它们,将它们视为自己的好伙伴,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因为他们具有其他孩子所欠缺的科学家精神。来参展的学生有没有感受到像3位昆虫少年那样的乐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感受并学到了他们的科学家精神。
不要把科学家精神想象成是多么高深、神秘的素质,其实只要肯学,多数人都可以学到。从3位昆虫少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懂三人身上相同的科学家精神:一是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由好奇再衍生为兴趣直至热爱。如在它山堰徒步时,李於言能从动物粪便中发现侧裸蜣螂,能在落叶堆中找到亚力施春蜓稚虫。二是一旦认准目标,就心无旁骛,高度专注,一门心思都在昆虫研究上。如为了看蚁狮如何设置陷阱捕食昆虫,施则行可以在沙地坐上一天;三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褚南钦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怎么提高拍死蚊子的效率……概言之,他们身上最可宝贵也是最本质的科学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造精神。
去年10月,宁波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发布的《宁波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提出,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全市将建成一批科学教育示范区、示范学校、科创中心和精品课程,全市学校科学教育进一步加强,师生科学素养普遍提升,科学家精神得到赓续。同时明确,加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力度,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科学探索,像工程师一样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24/07/15/0306008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