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聘请院士任“科技校长”的价值导向
12月12日,宁波大学青藤书院的科技节开幕式上,该校首聘中国科学学院院士陈剑平担任“科学校长”,特聘院士当“科学校长”,这在宁波市内尚属首例。
(13日甬派)
特聘院士当“科技校长”,如此高大上的举动,不知者以为是在买噱头,或者会被人联想到该校是想借院士招牌为招生造势。作为宁波市内的一所名校,青藤书院用不着买这样的噱头,也没必要扯院士招牌招徕优质生源。那么,此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且听书院校长余勇怎么说,他说,学校之前做了一份调查,显示:中学生职业规划以金融业、商业、教育类、法律类、公职人员等为主,选择工业制造类的仅有8.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了什么?学校认为,这个数据反映出当前学生赚大钱、赚快钱的意识已经有所形成,而潜心研究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奋斗者之少令人忧虑。
好一个“忧虑”!这体现出办学者具有深远的教育眼光和博大的办学愿景。在一个盛行功利主义的时代,教育也不能免俗。学生孜孜以求埋头苦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考取名校,谋得一份好职业、好工资?包括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从进校的那天起,家长无一例外都希望孩子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学生也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努力再努力。
余校长的“忧虑”,在某种意义上解答了“钱学森之问”,当全体学生都被功利主义捆绑,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只想毕业后到社会上去赚快钱、赚大钱,因而早早地将金融业、商业、教育类、法律类、公职人员等纳入职业规划,学生哪还会去重视科学教育,去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这样,钱学森心目中的大师怎么可能出现在现行教育体系之中?
余校长的“忧虑”还引起了笔者的另外两重“忧虑”:如青藤书院这样的名校选择工业制造类的尚且只有8.1%,其他普通中学的数据可能会更低;选择工业制造类的仅有8.1%,选择潜心研究科技创新、进入实验室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人可能会更少。这一现状,不但不利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更遑论建设科技强国了?
青藤书院之所以聘请院士当“科技校长”,就是痛感当下的功利主义教育,希望给学生树立这样一个价值导向:读书不仅是为了谋得一口金饭碗,不能太急功近利,在脚踏实地皓首穷经的同时,还要抬头仰望星河长空,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许有学生会问:做科学家谁不想,问题是做不到。这是实情,对此,学校有清醒的认识,聘请院士做“科技校长”不是号召大家都去做科学家,而是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科学家就在身边(陈院士是宁波人),无形中给他们一种动力,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余校长说了,如果通过这样的举措,能让1%的孩子得到启发,就已经非常有意义了。
最后,笔者补充一点,聘请院士任“科技校长”,也是为落实今年10月宁波市出台《“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协教育实施办法》精神,改善当今青少年对于科学学习无从下手的困境,希望书院充分利用好这一难得的资源和机遇,把学校的科学教育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