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与诺奖得主合影激动到手抖:“科技新苗”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11月6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300余位全球科学家齐聚,包括27位诺奖得主、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除此之外,与会的还有全球海选出来的100多位Z世代“Sci-Ter”(科学青少年)。其中就有镇海中学的高二学生姜飞羽和王杨程。(11月7日甬派)
能参加这样高大上的科学家论坛,两位宁波学子难掩激动,尤其是能与开场演讲的诺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合影,王杨程同学更是激动到手发抖。此种人生体验,将令他们终生难忘,其与会经历必定会对他们的未来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如姜飞羽所说,“这次经历,正如‘狄德罗的魔毯’,在我眼前拓出无限的天地。”
试问,姜、王两位同学何以这么幸运,能参加这么高端的论坛?直接的原因是,两人的研究课题《要的就是这个“饭儿”》前不久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在全球海选中,他们报名时递交的就是这个课题,然后凭借过硬的英语功底顺利通过了面试;更深层的原因得益于宁波2015年启动的“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这项计划由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市科协联合推出,活动面向全市高中学生开展,旨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设施设备等科教资源,培养有潜质的学生领会了解现实当中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形式步骤、实验方法,激发创新潜力,为未来储备科技创新拔尖后备人才。
如姜、王两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要的就是这个“饭儿”》就是在宁波市农科院凌建刚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这个课题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即通过把大米浸泡阿魏酸,来降低糖分,再通过超高压处理,改变大米内在结构,这样,不仅能改良大米,提升口感,还能让血糖高的人也敢于吃米饭。有朝一日,当这项课题从实验室走向农田,其社会和经济价值不可限量。
宁波自2015年启动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名优秀高中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共确立66个科研项目。仅2020年,全市就有近百名学生参与其中,同学们在专家团队带领下完成了很多优秀课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新苗”培养计划的实施,2021年开始,宁波进一步建强导师队伍,包括宁波大学赵玉芬院士团队、龚一富、项四通导师,宁波市农科院凌建刚导师、严成其导师团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李赫导师,浙江大学康熙导师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研究院李宇航导师团队,宁波诺丁汉大学任剑峰导师、冯增兴导师团队等都纳入其中。
名师出高徒,姜、王两位同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注重应试教育的高中阶段,能培养出姜飞羽和王杨程这样优秀的“科技新苗”,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知,——谁说高中教育就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而且还给人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视角——在严酷的应试环境下创新教育、科学教育完全可以争得一席之地,高中教育在保证高升学率的同时,也可以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和“科技新苗”,前提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放手把有科研潜质、热衷科学的学子交给导师团队去引领和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