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制作学生文集:这份“告别礼”非比寻常
陌上青
海曙区储能学校丽园校区的语文老师陈烈燕教作文很有一套,在她的电脑里,所有学生都有一个以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学生上交习作后,她会把每篇文章都扫描下来,存在各自的文件夹里。哪些文章较好、哪些需要修改,她都会做好标记。这学期,她调到别的校区工作,临别之际,她收集了85篇习作,制作成一本题为《擎荷》的文集,作为“告别礼”送给学生。(13日甬派)
虽然文集不是正式出版物,只是打印稿,但其作为“告别礼”的意义非比寻常。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将它当作一份荣誉收下并珍藏,因为文集收录了他们的习作,这就相当于自己的习作公开发表了,意味着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脸上有光。
这份“告别礼”对那些平时畏惧写作、作文能力一般般的学生而言,其激励作用更是非同一般。85位学生,写作水平各有千秋,或者说,参差不齐。能力强的学生,每有习作问世,总能得到老师表扬,有的还会当作范文当堂宣读,甚至拿出去发表。写作基础差的学生,绞尽脑汁写成的习作,恐怕连自己都看不下去。长此以往,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越来越低,不自觉地将写作视为畏途。
这次,陈老师不分好坏,精心选择了每位同学最好的那一篇,装订成册,其对那些视写作为畏途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无疑会大大提振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他们在收下这份“告别礼”的同时,更是收获了信心和自信。单是冲着这一点,我也要为陈老师点赞!
想当年,我在县中任教和带文学社时,有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即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和文学社社员的佳作推荐给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刊物发表,到学期末,编辑一本年度学生作品集,分赠全校所有学生,一来供大家学习,二来也是对作者的表彰和激励。我至今还记得,每当学生和社员手拿样报样刊走进我办公室向我报喜时的那份兴奋和激动。同理,当陈老师将《擎荷》作为“告别礼”送给全体学生时,孩子们的那份激动和荣光。
衡量一位语文老师的优劣,只要看他们的作文教学即可见一斑。我的体会是,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要会教作文,教作文的关键是破除学生怕作文的念头,激发起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采用激励法。譬如将某篇习作当范文在课堂上讲评,或者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也可推荐学生作文参加征文大赛,或者像陈老师在做的那样,将每位学生的每篇习作储存在电脑里的文件夹,修修改改,时机成熟,将它们收集成册。
陈老师是位好老师,平时教学这么认真用心,临别之际,还要给学生送上一份特殊的“告别礼”,其精神和教法都值得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