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暑期摆地摊”:最好的毕业礼物
今年暑假,宁波奉化区尔仪小学蒋盛芳带的601班40多名孩子毕业了,从四年级开始每年寒暑假都安排劳动作业的“假期惯例”还要坚持吗?蒋老师决定再送孩子一程,征得家长的支持后,让孩子每人用108元启动资金做生意,组织学生到街头菜场摆摊做生意。(11日《宁波晚报》)
蒋老师不简单,她做到了别的班主任难以做到的事。不说百分之百,绝大多数班主任都会将学生毕业当作自我放松、卸下包袱的时刻,“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也可以好好休息了”,因此随着毕业典礼结束,班主任们基本上就成“甩手掌柜”,不会再去操心毕业生的暑期生活了。
送走毕业生,轻松享受假期生活,这是教师应得的权利,无可厚非。蒋老师之可贵,在于她不走正常路,还要最后一次尽到班主任的职责,把坚持了两年的“假期惯例”延续到毕业后。这在外人看来,纯粹是无事找事,自找麻烦,不好理解。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蒋老师的敬业精神最好体现。她不仅要对在校时的学生负责,还要对毕业后的学生负责,甚或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怎么对毕业生负责?当然不是授之以书本知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授之以技,即通过劳动教育习得一项谋生技能。蒋老师让孩子每人用108元启动资金去练摊做生意,真是个金点子。从报道中得知,学生通过练摊不但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且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让钱生钱”,也让他们体会“挣钱不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
这还是其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暑期摆地摊”锻炼了他们的“脸皮”。中国自古以来没有重商主义的传统,商人向来被人看不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商人的地位才有了很大提高。但如摆地摊之类小商小贩仍然属于底层平民,社会地位与正儿八经的商人不好比。因此说,在乎身份、脸面的人是不屑于去摆地摊的。蒋老师班的40多名孩子却把“暑期摆地摊”当作是一桩开心快乐的假期活动去做,这得要有多少“厚”的脸皮才行啊!
而这恰恰是“暑期摆地摊”最大的收获。在练摊过程中,放下“小知识分子”的身段,端正了对小商小贩的认知,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这必定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其实就是蒋老师组织这次活动的本意所在:“五年、十年过后,就算没考上心仪的大学,就算碰到些许挫折,回过头来想想,‘小学刚毕业我们就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挣了笔钱’,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希望他们能记住这种感觉,带着这种自信,勇往直前。”所以我说,这次“练摊”是蒋老师送给毕业生们最好的毕业礼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