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乡村振兴的“新昌样本”值得借鉴
(2019-06-26 11:37:12)王学进:乡村振兴的“新昌样本”值得借鉴
在6月25日举行的“钱江论潮·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绍兴发布了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样本,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发言人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新昌县东茗乡有一个叫石门坑的小山村,村里有位名叫何国门的乡贤,他把著名书法家鲍贤伦的隶书巨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按原尺寸(长35米、高4米)凿刻在村西的摩崖壁上,并创建了以《归田乐》为主体的“世外桃源”型山村文化风景区。此举激活了一个小山村。(6月26日《绍兴晚报》)
新昌有很多像何国门这样的艺术家(包括书法家、画家、作家等),大多来自农村,如果他们也能放下身段,像何国门那样回归故里,用自己的艺术特长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则何愁乡村振兴的愿景不能达成?
也许是因为老之将至,笔者的思乡情日甚一日,近来经常回到我的生养之地新昌,踏访了好几个“网红村”。印象最深的当属斑竹村和彭顶山村。这两个村之所以迅速蹿红,具有超高人气,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事出有因。
与石门坑靠一件艺术作品走红相仿,斑竹村则是靠一则故事传说和一条古道蹿红。故事得从村口的司马悔桥说起。据记载,唐初名道司马承祯,应玄宗诏而无奈出山。乘马到此,顿时大悔,落下马来。司马悔桥由此得名。一条古道指的是斑竹古道,也称谢公道。据《宋书·谢灵运传》,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回乡隐居时,“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而今斑竹一带保存了一段完整的谢公道。壮游的杜甫,宦游的李绅,隐游的严维,仙游的李白……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200多名诗人墨客,几乎全部经过斑竹古道。通过斑竹古道,走向天台,走向他们心目中的仙境。
http://www.shaoxing.com.cn/news/content/2019-06/26/content_2706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