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儿科医生被打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2018-12-05 11:14:30)王学进:儿科医生被打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在绍兴,“暴力伤医”事件并不多见,故此次何某殴打常医生一案格外引人注目。从报道中得知,常医生伤得不轻:头部有一道约两厘米的弧形挫裂伤,深及额骨,还伴有头痛头晕、恶心想吐等症状。由于颅内出血尚在危险期,常医生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尽管如此,常医生考虑到何某儿子的身心健康,原谅了何某。公安也鉴于何某夫妻事后真诚的道歉和悔意,对其做出了从轻处罚。
不说处罚的轻重,单论事件的起因,即由常医生的敬业所致,我就要对常医生表达由衷的敬意。如果常医生不那么死心眼,当检查单显示何某儿子得了猩红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猩红热等传染病一旦被确诊,医生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传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准备填写报告单时,遭到何某夫妻的反对,因而就放弃不填,这顿打肯定就免了。但常医生执意要按规定上报,触犯了何某夫妻,故导致伤医事件发生。
这么说来,是“敬业”惹的祸了。从相关报道中获知,常医生的“敬业”是出了名的。去年6月,他发着高烧却坚持上班,在发烧第三天,看完第110个患者后,眼前一黑倒在接诊台上。这则新闻在“掌上绍兴”、“浙江新闻”客户端、腾讯·大浙网等多个媒体平台发布。同事评价他是个对患者认真负责,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医生。这样的好医生被打,确实令人非常难过,对打人者深表气愤。
在为常医生点赞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一个问题,即如何保护儿科医生的权益,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就像儿童相比于成人是弱者一样,儿科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儿科的弱势地位直接决定了儿科医生的弱者身份,其弱势集中体现在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收入待遇偏低、职称评定难、升迁空间窄等,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工作不安心,服务质量不高,失去岗位吸引力,人才不断流失。“儿科医生荒”就是这么来的。在此背景下,像常医生这样几十年坚守儿科岗位,兢兢业业服务于少年儿童,愈发显得难能可贵。
儿科需要有更多像常医生这样的好医生,广大儿童也需要有成千上万的常医生式的儿科医生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可喜的是,去年7月,绍兴调整了儿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主要内容为儿科门诊诊查费上浮10元,6周岁及以下儿童手术费用上浮30%等,目的就是通过调价使儿科医生的技术和劳务价值得到体现,逐步完善儿科健康发展的补偿机制,最终加快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儿科医疗硬件投入,缓解日益紧张的儿科医疗供需矛盾。说白了,就是为了留住儿科医生,解决“儿科医生荒”。
不仅如此,我认为还须加大政策扶持,全方位提高儿科医生的各项待遇。不仅要通过调整服务价格提高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还应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先进评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照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同时还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儿科医生提供安全行医的大环境。在医学界,儿科被称为“哑科”,意思是孩子不会说,会说也讲不太清楚,看病基本靠医生临床经验,误诊风险高,容易产生医患纠纷,故院方和卫生行政部门应与医生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替他们分忧解难,而不能等出了问题将责任全部推给医生。
最后建议,法不容情,执法部门对伤害儿科医生的施暴者要予以严厉处置。